当前位置:颈痛 > 疾病症状

颈性头痛与第二颈椎横突综合征

颈性头痛是临床上较多见的一种头痛类型。作者自年以来收集完整资料的34例颈性头痛病人作临床分析,认为第二颈椎横突周围软组织损伤——第二颈椎横突综合征是引起颈性头痛的重要原因之一,消除病变区的病理性刺激,能收到显著疗效。

1临床资料

本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18-44岁(平均31岁)伏案工作人员12例,司机10例,学生3例,工人2例,农民7例。病史1月-5年(平均年),单侧28例,双侧6例。

症状:34例均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枕后部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向同侧颞部放射痛9例,颈部僵硬感21例,伴颈肩酸痛、过度旋转、过伸或过屈疼痛13例。

体征:全部病例均有患侧第二颈椎横突及枕大神经穿出斜方肌附着点及深筋膜处(相当于风池穴)压痛,其中有21例在第二颈椎横突尖部触到痛性结节。

X线检查:34例均行颈椎正、侧、斜、开口位X线拍片检查。除7例示椎体前缘有不同程度唇样增生,3例第4、5、6颈椎钩椎关节变尖外,余均属正常。

治疗与效果:本组34例均行第二颈椎横突阻滞配合手法治疗。

方法:病人坐位低头前额抵于垫有薄枕的治疗台上,取0.5%利多卡因5ml、含确炎舒松A5mg,用5号球后注射针头于患侧第二颈椎棘突上缘旁开约2.5-3.0cm骨突或硬结处,(相当于第二颈椎棘突上缘向外的平行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交界处稍内)垂直进针达横突骨面抽吸无回血及脑脊液注药,每周1次,阻滞完毕后行仰卧拔伸旋转手法校正应力平衡,以巩固疗效。

疗效评定:优22例,头颈疼痛消失、风池穴及第二颈椎横突无压痛;良8例,头痛消失、仍有颈项僵硬不适感,第二颈椎横突及风池穴无明显压痛及结节;差4例,经3次治疗,头痛减轻,仍有颈部僵硬、酸痛、风池穴及第二颈椎横突有压痛或痛性结节。

2讨论

2.1发病机理探讨

由于寰椎与枢椎之间无椎间孔,第二颈脊神经由脊髓发出在寰枢关节后方穿过其狭窄的骨骼间隙,经过枢椎横突上方分为前后支,第二颈神经后支较前支粗大,其后支的内侧支称之为枕大神经,支配枕骨下部的肌肉,发出感觉性终末分支与枕动脉伴行分布于枕部皮肤,并可达颅顶皮肤。枕大神经绕过头下斜肌时,发出分支与枕下神经和第三脊神经后支连结形成颈后神经丛。第二颈椎处于椎体间有椎间盘结构的起始部,即动静结合处,其横突附着于颈夹肌,半棘肌、肩胛提肌等多块肌肉,是应力较集中的部位。而寰枢关节又是颈部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从生物力学分析,旋转时枢椎较寰椎面相对不动,两侧横突处所受到的牵拉应力最大,应力点是软组织易损伤的部位。因此,日常生活中颈部姿势不良、频繁地旋转颈部或低头、仰头,均可造成第二颈椎横突周围的肌肉筋膜损伤,发生痉挛或无菌性炎症,刺激、卡压枕大神经或颈后神经丛,引起颈项不适及枕后疼痛。因其发病机理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所致的臀腿痛类似,故有人称之为第二颈椎横突综合征。

2.2临床诊断

本症多发于中、青年,与职业有关。根据其病史症状、体征,大致可以确定。但临床上也常易于枕大神经痛、偏头痛、颈椎病混淆,使其疾病复杂化,病痛久治难愈。

原发性枕大神经痛临床上甚为少见,除外伤、感染、寰枢关节损伤或脱位、蛛网膜炎、脊髓肿瘤、咽喉癌及小脑肿瘤外,多由颈椎病及颈枕部软组织损伤所致。

偏头痛是由于发作性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种较剧烈的搏动性疼痛,往往有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畏光、怕声等,但无颈部症状及体征。本组有9例枕大神经痛伴同侧颞部放射痛,酷似偏头痛。但如果头脑中有本症的概念,详细查体,不难鉴别。

颈椎病有“颈型”之分。第二颈椎横突综合征是否应归属于此,笔者回答是否定的。正如不能把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诊断为腰肌劳损一样,因为那样太笼统、太模糊。本症的提出无疑可使颈部软组织损伤性疾病的分类更具体,治疗更简单。如果在第二颈椎横突处行试验性阻滞治疗后疼痛消失,是一种很有用的鉴别方法。









































儿童白癜风的早期症状
白癜风的初期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wbh.com/jbzz/1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