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聊天時,講起了睡覺的話題。他們抱怨經常一覺睡醒,就頸椎疼痛,但是起床後活動一下就不痛了。其實,頸痛困擾不少人,大多數人都經歷過「瞓捩頸(落枕)」?頸緊膊痛是都市人常有的都市病,低頭玩手機、長時間維持單一動作、洗頭沒吹乾頭髮等也可致頸痛。「瞓捩頸」,其實是頸型頸椎病的一種,頸椎病的症狀,包括頸緊膊痛、轉動頸部時可能會聽到「咔咔」聲等,但原來手麻痹、眩暈、頭痛、經常落枕,都可能是由頸椎病所造成的。
圖片來源:互聯網
「瞓捩頸」其實與睡姿有很大的關係,人體脊椎有自然弧度,脊椎處於人體正中間,從正面看是筆直的一條,上承頭顱、中接肋骨、下轉骨盆迎接下肢。從側面看,頸椎前突、胸椎後突、腰椎前突、薦椎後突,形成一個完美的S型。當這個S型的動態平衡,因為任何原因被打亂時,就會造成各個地方肌肉的緊繃,《黃帝內經》中提到:「骨正筋柔,氣血自流」,當你骨不正,筋不柔,氣血就不流暢,痛症自然就會出現了。因此,脊椎骨的形狀不管站著或躺下,都應該要呈現它的自然弧度。所以,我們在睡眠時,如果側睡,但枕頭高度不夠時,頸部和肩部會夾擠在一起,經過長時間的壓迫,就會造成頸椎旋轉、肌肉酸痛或落枕,因此,側睡時的枕頭高度最好就是和肩膊差不多,保持側睡後頸椎和胸椎仍然成為一直線。而大腿因為比較重,所以在側睡時,很多人會習慣性將在上側大腿彎曲趴在床上,這樣會造成腰椎旋轉,造成兩側脊柱旁的肌肉不平衡,白天活動時,腰椎間盤承擔了我們身體很大量的緩衝任務,不平衡的肌肉及旋轉的脊椎,容易令到椎間盤的纖維環更容易受到衝擊、壓迫,因而造成損傷。
圖片來源:互聯網
經常性「瞓捩頸」如果忽略不理,將會發展出頸部神經根、血管、脊髓或交感神經受壓的其它類型頸椎病,所以自我糾正,效果往往較好,也可有效預防其它類型頸椎病的發生。首先,在側睡的時候,抱一條長形的彎形抱枕,這樣可以承托上下肢重量,防止脊椎不正常旋轉;而在枕頭的邊源下方,可以墊上一兩條毛巾加高,將自己的枕頭加工成中間較為凹陷,兩側較高,令側睡的時候頸椎仍然和胸椎成一直線,今晚你不妨也可試試?
其次,「瞓捩頸」引起的頸痛可以自行熱敷,但以頸背部的肌肉為主,最好不要用毛巾加熱水,可以選用暖水袋或暖包,每次熱敷10-15分鐘,注意避免灼傷皮膚。此外,如果出現頸部活動欠佳,可以按摩「落枕穴」以舒緩頸部疼痛,「落枕穴」位於手背的第2及第3掌骨之間,掌指關節之後0.5吋,可以用手指按揉穴位,局部酸脹為度,同時配合緩慢活動頸部,作上下、左右及左右側頭的動作,維持大約3-5分鐘即可。(如下圖)
上述只是自我保養的心得,如遇情況嚴重,當然要找合資格的醫生或治療師作診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