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颈痛 > 疾病饮食

经常性落枕也会是颈椎病的前兆

导读:颈椎病大家应该都听过,而落枕相信大家都经历过,如果偶尔出现一次落枕,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患者不需要过度的担心,但是如果经常性的落枕,则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因为经常性的落枕也会是颈椎病的前兆。

在我们的生活中,落枕的情况还是很常见,而多数人对待落枕的情况,都是没什么事,不严重,也不是什么病,只要过一天就会好了。那么,到底落枕是不是病呢?据小编了解,经常性落枕也会是颈椎病的一个前兆,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

经常性的落枕与大家平时的用枕不当有很大的关系,而颈椎病的初期与用枕不当有很大的关系,不仅如此,用枕不当也会导致颈椎病的反复发作,也就是说枕头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是会影响人们的颈椎管接的。专家提醒大家,枕头并不是枕“头”,也不是枕脖子,而是头、脖子以及上背部都要枕头,让其均匀受力。

颈椎病做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大家应该注意做好颈椎病的预防,要想更好的预防颈椎病,大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平时一定要多加注意保暖,尽量不要用空调或者电风扇直接吹,运动以及乘车的时候也应注意保护好颈部,在急转弯、急刹车或者突然转颈的时候要注意做好颈椎的保护。

二、尽可能的多运动,少坐着,平时要尽量多走动,减少坐车和骑车的动作,还要注意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可以濯一些运动缓解疲劳、增强韧度,对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是非常有利的,还能增强颈肩部顺应其突然变化的能力。

三、避免酗酒:酒精会影响钙质在骨头上的沉积,导致人们出现骨质软化、骨质疏松等情况,最终导致颈椎病的发病。

关于落枕与颈椎病之间的关系就先为大家介绍到这里,相信看了上述介绍之后,大家应该已经了解,如果经常出现落枕的情况,就应该引起重视,注意颈椎病的预防。最后要提醒大家,平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疾病远离我们。

对付“落枕”有妙招

所谓“落枕”就是一觉醒来,发生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轻者起床做适当的颈部活动后,症状就会消失,重者颈痛越来越严重,出现头晕、头痛、颈肩背痛、手臂麻痛,甚至引起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落枕”常常是颈椎病的诱因,是颈部软组织劳损的原因之一。

较多的落枕患者是缘于睡眠姿势不良,枕头过高或过低,枕头软、硬程度不当。当颈椎长时间处于过度偏转、过屈或过伸的固定位置时,颈部一侧的肌群就会处于过度伸展状态而导致其痉挛。如果此时颈背部再受风寒侵袭,则更容易造成颈背部气血凝滞,经络痹阻,使局部肌筋强硬不和,活动欠佳。现代医学将这种颈部痉挛、强直、疼痛所致的头颈部转动失灵、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称为斜方肌综合征或颈肩背部急性纤维组织炎。

教你几个小妙招

落枕是一种较常见的颈部疾病,多因受风寒或夜间睡眠姿势不当扭伤颈部肌肉所致。药物治疗落枕无明显效果,采用一些简单措施却能治愈。

左右摇头。两臂自然下垂,头先向左摆,再向右摆。连续摆20次。

低头仰头。挺起胸部,头先向下低,到下领骨挨着胸部为止,然后向后仰头,停三秒钟后再低头。反复做20次。

伸缩颈部。胸部挺起,先将颈部尽量向上伸,再尽量往下缩。连续伸缩15-20次。

按摩颈部。一先将两手掌搓热,再用两手掌在颈部前后、左右按摩,直到局部发红发热为止。此法能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上述方法每次可选2-3项做,也可全做,每日两次。一般1-2天后症状即可减轻或痊愈。

如何预防

用枕适当

人生的三分之一是在床上度过的,枕头的高低软硬对颈椎有直接影响,最佳的枕头应该是能支撑颈椎的生理曲线,并保持颈椎的平直。枕头要有弹性稳定,枕芯以热压缩海绵枕芯为宜。喜欢仰卧的,枕头的高度为8厘米左右;喜欢侧卧的,高度为10厘米左右。仰卧位时,枕头的下缘最好垫在肩胛骨的上缘,不能使颈部脱空。

颈部保暖

颈部受寒冷刺激会使肌肉血管痉挛,加重颈部板滞疼痛。在秋冬季节,最好穿高领衣服;天气稍热,夜间睡眠时应注意防止颈肩部受凉;炎热季节,空调温度不能太低。

姿势正确

颈椎病的主要诱因是工作学习的姿势不正确,良好的姿势能减少劳累,避免损伤。低头时间过长,使肌肉疲劳,颈椎间盘出现老化、慢性劳损,会继发一系列症状。最佳的伏案工作姿势是颈部保持正直,微微地前倾,不要扭转、倾斜;工作时间超过1小时,应该休息几分钟,做些颈部运动或按摩;不宜头靠在床头或沙发扶手上看书、看电视。

避免损伤

颈部的损伤也会诱发本病,除了注意姿势以外,乘坐快速的交通工具,遇到急刹车,头部向前冲去,会发生”挥鞭样”损伤。因此不要在车上打瞌睡,坐座位时可适当地扭转身体,侧面向前;颈椎病急性发作时,颈椎要减少活动,尤其要避免快速的转头,必要时用颈托保护。

“健康生活”我们一直在努力!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哪里看好
得白癜风去哪里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wbh.com/jbys/10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