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颈痛 > 疾病病因

知青岁月我的知青轶事文孙青燕

流星轨迹—我的知青轶事

文/向往阿里

一、序言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知青,没有什么卓越的成绩,也没有做出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我深知在知青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庞大群体中,我犹如沧海一溧之渺小。但是我愿意把我知青生涯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告诉给大家,我是用心沾着泪水写完了这篇稿子。因为回忆而触动了久藏在心底的那些往事,是用语言和文字所不能尽意表达的。因为饱经磨难的知青们以自己的青春与血汗谱写的是一段难言的历史。只有经历过知青生涯的人,才能深解其中的渊源。

四月里,天气虽然还冷,可片片羊角草却已悄悄的钻出了褐色的土地,争先恐后地去吸吮着春的气息。恬恬滦河南下,生出团团的雾。岸边新发掘出的土地上,一排排果树已经变了颜色,新芽即将冲破干裂的冬衣。一棵老柳树孤独的立在河岸边,苍然的躯体苔痕累叠,枝条垂首,透着对根的依恋。

我又回到了我的第二故乡——我下乡插队的村子。那是滦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庄。不尽的回忆此起彼伏。快四十年了,这里有我青春流浪的足迹,有我一生难以释怀的情结。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往事便潮水般涌入我的脑海。

二、初到农村

那是一九七O年的深秋,初中毕业了,时逢文革中叶,因为父亲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母亲也被打成历史反革命,我自然就成了一个被革命的对象于是受到家庭的影响,本应该留城工作的我,依然被要求下乡插队。当时的人们已经冷淡了对上山下乡的那份狂热。家里没有人送我,只有几个要好的同学陪伴我把行李包裹搬上大卡车。

人生的车轮驶向广阔天地,秋风吹打着我的脸,也吹起我的焦虑与不安。前面的路有多远,今后的行程有多险,我才十六岁啊,我是否能在农村找到我的前途?一路的颠簸,一路的思想。时过中午,我们的目的地马城公社到了,风尘仆仆的我们下了车。一架小毛驴车把我和另外六个同学接到插队的村子时,已近傍晚。晚霞中的村庄炊烟袅袅,村口大路两旁欢迎的锣鼓敲的震天响,乡亲们的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热情,孩子们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增添了许多热闹。我们在忐忑不安中走进了这个未知的世界。

我和两个女同学分到第二小队。那是一个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小队。队风淳朴,崇尚知识,很相悖当时那个极左的年代。当时来接我们的队长大叔,高高的个子浓眉大眼,一脸的落腮胡子,笑眯眯的看着我们,第一句话就是:这么点儿个孩子,不让他们好好在学堂念书,都让他们来这乡下干啥啊。然后又无可奈何的摇摇头,笑着对我们说:“你们姐仨都跟我走吧,咱们先去吃饭,吃完饭再来搬行李。”我们跟着队长大叔到一户社员家吃过晚饭,几个小青年帮着把我们的行李搬到了一个临时为我们准备的住处。队长大叔说我们第一天到乡下,怕我们想家,就让我们先住这里,因为这是队里条件最好又最干净的人家。农村的夜晚是那么的宁静,远离了喧嚣和浮躁的城市,我们躺在热乎乎的炕上,听着房东小兰姐姐的讲述着乡下的事,慢慢的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是队长大叔带我们来到二队饲养处,那是一溜几间旧瓦房,旁边是一排牲畜棚。社员们都拿着劳动的工具,站着或蹲着闲聊,女人们挤在一起唧唧喳喳的不知道在看一件什么东西,一看到我们来了,全场立刻安静下来,大家用一种好奇的眼神仔仔细细的把我们三个知青上上下下的打量了个够,看的我们浑身都不自在起来,正在不知所措之间,队长大叔笑呵呵开口说话了:“看够了吗?啊?就这姐仨分咱们队来了,你说咱们哪家没这么大的孩子,啊?各人家的孩子这么大还都上学呢,人家这城里的孩子都上咱们这儿受苦来了,这往后咱们这儿就是这仨孩子的家了,大家伙都照应着,别让人家孩子委屈了,啊!这将来对孩子的爹妈也有个交代啊”大叔的话说的我们心理热乎乎的,刚来那种忐忑不安的心也慢慢地平静下来了,接着大叔又分别交代我们在老乡家号饭的事,姑娘小伙们爽快干脆:“没问题”。大叔大婶们稳重的说:“到这儿就跟到家一样,有事吱声别外道”。初次见面,社员们就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什么是淳朴,什么是真诚,在这里,在这一时刻,我们都领略到了。

接着队长大叔把我们领到为我们准备的住房那里,这是一处标准的农家院,两排正房中间对开东、西厢房。我们就住西厢房,大叔说西厢房冬暖夏凉。房子虽然旧一点,可也收拾的干干净净,两个小伙帮我们摆放好行李箱子,又给我们送来半袋子高粱米。大叔说;“咱们这乡下收啥吃啥,现在就是一天三顿高粱米粥,你们刚来也不会做饭,先在老乡家吃一轮,连认认队上人,再学学熬粥。”大叔左嘱咐右叮咛,就向一个慈祥的老妈妈对自己不懂事的小孩子一样,什么都嘱咐到了,光是晚上睡觉前灶堂的火要熄灭、灶堂边上不能放柴火、还要关好门窗这样的话就说了不止一遍。临走大叔还嘱咐我们:后晌先给家里写信,告诉爹妈这里都好,好让他们放心。大叔对我们体贴入微的关怀,让我们那种远离家人的惶恐不知不觉渐渐消失了。

第三天,大叔放下队上的事,亲自赶上个大牛车,带我们赶集上县开始采买生活用品。我们队长大叔可是个有远见的人,当时国家给每个知青一笔安家费,好多村子都为知青盖房子用了,可我们队长大叔说:“你们还能在这呆一辈子?运动一过去,都得把你们调回去,盖房子有啥用啊?一个丫头家家的住老乡院子里又安全又有人照应,还省着你们爹妈惦着。用那安家费多买点家什,省得以后过日子受憋”。然后大叔带我们买齐了一切生活所需的用品和各种劳动工具,家里家外一应俱全。剩下的钱让我们做零花用,买些个油盐酱醋鸡蛋青菜的。有大叔为我们尽心的安排,使我们的生活方便了许多。邻村的知青都羡慕我们有一个真正的“家”。

三、蹉跎岁月

真正的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农民生涯开始了,漫漫蹉跎岁月中我们知青的血汗撒满了乡间的土地。

学挑水

下乡第一关是挑水。要走进我们住的院子,得先上四层大石蹬,然后跨过一个足有一尺高的门槛,还要穿过一座正房屋。就是在城里会挑水的人,挑水进这个院子都费劲,何况我这个住楼房长大的孩子。第一次我们挑水,是我们三个知青一起去的。因为我个头算最高我先来,怕水桶掉在井里,我们事先用手绢把水桶绑在了扁担钩上,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水桶下放到井里。本来在这之前,房东大哥已经给我们做了好几次示范,这一旦自己弄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我抓着扁担左晃右晃,总算是晃荡进去多半桶水了,开始往上提,一下提上来又出溜下去,再提又往下出溜,最后我们三个一起倒着手往上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着那半桶水给提出井来。等我们把两桶水都提上来,我们三个都早已是满头大汗了。我自告奋勇挑起扁担,马上感觉这挑水不是那么简单。看别人挑起水来一走一颤悠,那么有节奏而且步伐轻盈,可这扁担到了我肩膀上,先不说压得我骨头生疼,就说那扁担在肩膀上也不好好呆着,拧来拧去的我就是把握不住它。等我一迈开步子,我整个身子就全由扁担和水桶指挥了。自己的两条腿往前迈吧水桶往后折,赶紧把腿收回来吧,水桶又折到前面来了。一时间,两个水桶是前头起来后头落地,后头起来前头的又摔在地上。直到水桶里的水已经只剩下一半了,又让同学帮我扶着才扭来扭去走到大门口,那门坎是说什么也挑不过去了。只好卸下水桶提过门槛,然后再挑进去。想起看豫剧《朝阳沟》是还笑话银环挑水时的动作有点夸张了,想此时自己跳水姿态也一定不比银环强。那一回就把我的肩膀个压出了好几条血印子,当时我的肩膀一穿衣服都疼的呲牙咧嘴的。可是我想,挑水这一关我都过不去,将来怎么在农村生活啊,没办法,只好咬牙坚持炼。经过大约有四五回的样子吧,我总算学会了挑水,而且也能挑水过门槛了。最起码的生存本领终于学会了。

第一次拔麦子

下乡后的第一次麦收到了,天还没亮,上工的钟声就敲响了,仍然睡意朦胧的我们跌跌撞撞追上拔麦子的人群。站在地头,看着长长的麦垅伸向远方,心里直打鼓。虽然上学的时候也去农村拔过麦子,但那时候毕竟还是是学生去支援麦收,没人会说你拔的是快还是慢。现在不行了,自己是农民了,这事变成了自己非做不可的事情了。队长发话了:“一垅二分,开始干吧”只听得唰唰唰,就我这还在愣神的想队长的话呢,已经有人拔出好远去了。我慌里慌张的赶紧开始拔,心里想着怎么着也得比临时来得半大孩子拔的快啊。我鼓足了劲,埋头拼命地拔起来。过去只从书上见过形容词‘豆大的汗珠’,这回算是“身”有体会了。时间不长,腰开始疼,接下来浑身就没劲了,两只鞋子里灌满了泥土,手上也要磨出泡来了。一抬头发现已经落后了,心里又着急,那眼泪止不住的往外流,幸亏一脸的汗水,和在一起分不清是泪还是汗。那一刻我匍匐在地,真是有一种喊天不应叫地不灵的绝望感觉。我想坐在地上大哭一场,甚至想到偷偷回家吧,这工分不挣了。看看其他知青,跟我不相上下,也都是一脸的汗水泪水加泥土,也有一双充满绝望的眼睛。再看看远远地拔到前面的人群中,居然还有好几个同我们年龄相仿的女孩子,我顿时感到脸在发烧,不服输的劲也上来了,心一横豁出去了,咬紧牙关又低头拔起麦子来。这人在豁出一切的时候就不知道累了,在昏天黑地的一阵拼命后,忽然发现我垅上的麦子不知道被谁给拔掉好长一段,直起腰一看,远处还有一个黑影在帮我拔麦子呢,我顿时觉得浑身热血沸腾起来,多好的老乡啊!总是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默默的帮助我们。后来我知道帮助我们的不止一两个人呢。在老乡的帮助下,我们很快的追上了大家,而且还学到了拔麦子的窍门。那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麦收啊,虽然只有几天的时间,可我觉得好象耗尽了我的一切力量。每天收工回来,我们都是一屁股坐到门坎上,浑身象散了架的一摊肉,哪儿都抬不起来,都不知道能跟谁借点力量才能站起来去坐饭。幸亏经常有房东大哥帮我们挑水,房东大妈帮我们做饭,我们总算熬过了第一个麦收。这是一个真正触及灵魂的麦收,高强度的劳作,锻炼了我们的筋骨,也麻痹了我们的思维,有线广播中所有革命口号都充耳不闻了,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听上工的钟声,感觉只有一个:那就是累!

第一次收玉米

第一次收玉米是在我们队一块叫大方的地里,当时的分工是轻劳力掰玉米棒子,壮劳力割玉米秸子。开始干活了,每个人站两条垅,姑娘媳妇们清脆的说笑声伴着咔嚓咔嚓掰玉米的声音在大田里回响,她们双手交替着把掰下的玉米扔成一堆堆,那么轻松自如。当时我觉得这活挺好干的,谁知道一干起来,远不是我想象那么一回事。轮到我掰了,那玉米棒子怎么长的那么结实,掰一下没下来,又一下还没下来,两只手一起上,玉米是掰下来了,左手上却割开了一个大口子,好在不深,有点渗血,咬咬牙,坚强点,接着干。“喀嚓”右手又拉个口子,血又开始往外渗,眼看又落后了,心里那个着急啊,真恨自己怎么这么笨。两眼余光中,身后割玉米秸的镰刀就在自己的小腿肚子边上飞舞着,好象我再不往前走,那镰刀就要割着我的小腿了。我是越紧张,越掰不下来。这时身后的大哥说话了:“别着急,那得用寸劲,你越不敢掰,越容易把秸子皮带下来,那还不净拉口子”说着话,大哥给我做起示范,我照着样子干,果然省力多了,虽然还会有割手的事,但总算能跟上大家的速度了。半天下来,数数两只手上的口子,流血的带不流血的足足23个,这个数字我至今都没有忘记。

在冬季

寒冷的冬季里我们在冰封雪覆的池塘里挖河泥,夏日炎炎我们在河堤上抬土修滦河坝。艰苦的劳动既锻炼了我们,也教育了我们。也我使认识到,不管看似多么简单的劳动,都需要靠有智慧的大脑来指导,才能干的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正象老乡常常说的:窍门满地跑,看你找不找。渐渐的,我学会了几乎所有的农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适应了农村的艰苦生活和劳动,我每天的工分居然能挣到九分五。我知道这里包含着乡亲们对我的关照,但毕竟是我靠自己的奋斗,赢得了老乡的认可。

农村的冬天和城里的冬天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异。记得下乡后的第二个冬天,那是一个有生以来最难熬的冬天。天一天比一天冷,院子里的柴火却一天比一天少,因为我们已经开始烧自己分的烧柴了,怎么还好意思再去队上抱柴禾。为了省火,我们做早饭时把午饭也做出来放在炕头,中午就不烧火了。然后晚上多烧火,想让屋子暖和起来。可是一天都没有人活动的空屋子,全靠晚上那一点火,也暖和不起来,摸摸炕也就是有那么一点温和气。被子当然是一整天都铺在炕上,以保持那仅有的一点温度。缩手缩脚的进了被窝,人就攒成个团,好长时间都不敢伸直腿。于是我们三个人挤在两条褥子上睡,把另一套褥子压在脚下,然后到早上起来居然脚还冰凉。躺在床上我们常常唱起那首被知青改了歌词的红军过雪山的歌:

雪皑皑,夜茫茫,

高原寒,炊断粮。

知青都是穷光蛋,

没有柴火来取暖。

抬头只见冰霜闪,

屋外冷风吹进来。

……。

那一年的冬天怎么那么长又那么冷,我们依偎在一起,诉说着各自的苦恼,编织着各自的美梦,天天盼望着春天早一点来到。

四、迷茫时光

比那个冬天还要寒冷的是随之而来一打三反运动,县上来了工作组,带来了一股强劲的极左风,每天繁重的劳动后,还要到队里去学习。记得当时的那个工作组队长,整天严肃的正着一付革命派的脸,所有工作组的人都被她支配着和贫下中农去同吃同住同劳动,只有她整天坐在屋子里,紧绷着阶级斗争的弦,琢磨着手中的这支利箭该射向哪个“敌人”。她张嘴一说话就向喊革命口号,好象全世界只有她才是真正彻底的革命者。动不动就教育我们知青该如何认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还特别恶狠狠地教育我:更要老老实实的接受再教育,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句句话都说的我后背直冒凉风。虽然经过几年的文化大革命,我已经适应了人们对我的歧视,也习惯了逆来顺受的日子。但是工作组长的教育和提醒,还是犹如一盆冷水灌顶般把我彻底浇清醒了。让我立刻感觉到了前途的暗淡,我明白:属于我的天地只有八个字的范围——“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这八个字,如同大山一样牢牢地压在我的身上。让我窒息。白天我若无其事地下地干活,只有到了夜深人静的夜晚,当同伴早已进入梦乡的时候,我才能暗自流着辛酸的泪水,向茫茫黑夜倾诉着世间对我的不公。

那些个天冷心寒的日子。

七十年代开始就有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了。这曾经是我下乡来的巨大动力,因为有很多报纸都报导过“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典型事迹”介绍他们如何通过在农村好好接受贫下中农的在教育,被推荐上大学了。我努力地奋斗着,为了有一天直起腰板做个正常人,我咬牙承受着一切不应该承受的苦难,我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艰辛,我曾经充满希望地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能够进入我梦寐以求的校园来继续我的学业。虽然对于我这种身份的人,那是个有些高不可攀的梦想,但我还是有些相信党的‘不唯成分论’的政策。因为这里的乡亲们没有歧视我,因为他们从不歧视辛勤劳作的每一个人,他们只是唾弃那些好吃懒作好逸恶劳的人。乡亲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保护我,关心鼓励我。我不但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还加入了共青团组织,我觉得自己的前途已经出现了一丝曙光。那时候不管白天有多么繁重的劳动,一到晚上我就躺在被窝里看书,也要感谢我的房东大哥,是他想尽办法给我找来好多书籍,我自学了高中的课本,还阅读了许多当时属于违禁的历史书籍。那时我曾经不自量力地想过:论劳动我每天九分五的工分足可以证明贫下中农对我能力的认可,论文化考试那更是我的优势。然而第一次恢复按推荐与考试想结合的招生,被张铁生的答卷给否定了。当时,我们好多知青的情绪都陷入了低谷。我既恼恨张铁生的作为,我又想不出他到底有什么错,能怨他吗?我们知青在农村插队,什么都靠自己做。白天劳动强度大,回来要自己做饭洗衣,有的地方粮食少,又吃不饱,没有精力看书学习也很正常的。我觉得那时候我们知青们对于张铁生还是给予了充分的理解。

随后我们经历了毛主席关怀知青的一封写给李庆霖的信,又经历了最革命的林副主席上演的那部投敌叛国剧。知青真的迷茫了,为了能回城,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出身好的当兵上大学,有门路想尽一切办法回城,没有门路的就委身婚配乡村的权势人家,理由并不是爱,只是为了逃避那无穷无尽的艰苦生活。我们公社调过来几个在其他地方受过欺辱的女知青,看着她们呆滞和冷漠的双眼,我们都在为自己的将来担忧着。在那个信仰危机的时刻,也有知青开始破罐破摔了。田野里游荡着我们知青迷茫的灵魂,我们无能为力地寻找着物质和精神的家园。一曲由北大荒传过来的悲哀的歌在知青中开始传唱着:“……世上人,耻笑我,精神病患者,眼看秋去冬季来临,雪花飘飘飞。寒风里,泪花飞。娘想儿不归,长夜漫漫无终期,我该问与谁……”。那是知青的冬天,就算是炎炎夏日,知青的心也被冰雪封冻着。那个与季节毫不相干的冬天。虽是春天不见桃花红,只有知青泪花遍地开。

在年复一年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希望之火一次次在心中燃起,又一次次被无情地熄灭。我慢慢的感到了精神上的空虚。我开始近似疯狂地看书,如饥似渴地学习,与其说是为了弥补失去的学业,而实际上更多的是为了填补自己那空虚的精神世界。漫漫黑夜里我常常会久久凝望着深邃的天空,思想和感情就会交融成一种孤独的感觉。我看不见知识青年的前途,我更担忧自己的命运。知青的这种牺牲其真正意义和价值在那里?仅仅靠知识青年扎根农村干革命就能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农村吗?……我们开始能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想问题。激昂的口号再也不会简单的引起我们的共鸣,经历了千番磨难万般苦痛的知青开始走向成熟。

五、不了情结

下乡第五年后,随着父亲的解放,我也被落实政策回了城。临行前,乡亲们家家都为给我饯行做最好的饭菜,送最好的礼物。离开村子的前一天晚上,队上的大叔婶子姑娘小伙们聚在我屋子一直聊到半夜,说的我一会笑一会哭。本来一直想离开的农村,忽然又觉得很有些依依不舍之情。几个好姐妹为了送我,都陪我睡在一起。可是那一夜我失眠了,想着几年来我所经历的磨难,想着乡亲们对我的关怀和照顾。一切一切如同电影般展示在眼前。所有的酸甜苦辣全都涌上心头。

队里专门派了辆马车要送我到县上。本来我和赶车大哥商量好,在早上社员出工前离开村子,免得再惊动大家又挺难受的。可到了第二天早上,大哥套车的声音还是惊动了乡亲们。有一个大妈来到我屋里,说什么也要让我去他家里吃饺子,大妈说:“我们家成分高,平时不能叫你来吃个饭,怕影响你。今天你要走了一定得在我家里吃,哪怕就吃一口,大妈心里也高兴”我含泪吃下了离开村子的最后一顿饭。这时我的行李已经都装在车上了,当我走出家门的时候,眼前的情景让我震撼了。夜色中院子里黑压压的站满了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看不清他们的脸,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不禁失声哭了起来。自从下乡后,不论多苦、多累、多委屈我从来没有在众人面前掉过眼泪。这是感激的泪,我感谢乡亲们在我倍受歧视的时候给我的安慰和鼓励。这是歉疚的泪,我为我不能为乡亲们做更多事而感到歉疚。耳边传来乡亲们的声声嘱托,而我满腹告别的话却一句也说不出来了。我在哭泣声中告别了我的乡亲们,告别了我生活劳动过的村庄,告别了我为之付出青春血汗的土地。

告别了!我的第二故乡,我可亲可敬的乡亲们。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队长大叔的话得到了实践的验证,文革结束后上山下乡运动停止了,知青又都回到了城市。以后许多年,每当我回忆起下乡的往事,都庆幸自己碰到了许多的如队长大叔这样的好乡亲。每次回乡看望乡亲们,都特别有一种不是亲人而胜似亲人的感觉。

六、尾声

上山下乡运动如同一场空前壮烈知识青年大移民,给沉默落后的农村注入沸腾的活力,它对于中国消灭城乡差别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多少年后,一个已经在县里做了国家干部的老乡,曾经感慨地同我说过:“不要小看了当年的知识青年运动,当年你们在接受再教育的同时,也曾把城市文明带到了农村。潜移默化中,城市人认识了农村,农村人也认识了城市”。正是有了这种文明与落后的冲击和交流,在改革开放后才有了农村人勇敢地走向城市的壮举。

轰轰烈烈的知青运动虽然已经成为历史,功过是非只有留给后人去评论了。我不敢说知青各个都是英雄,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说知青运动造就了千千万万个真正英雄,我愿知青精神永恒。经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精神的喜怒哀乐,走出了炼狱的知青仍然是国家的脊梁。

我不希望知青运动仅仅成为一段灰暗的历史。因为上山下乡运动在促进中国历史进程中有过它的光明,它是中国革命长河中的一段不能斩断的流水,它向浩瀚宇宙中那曾经闪烁过光芒的流星。虽然它闪光的轨迹如此短暂,但它的光芒却在灿烂星空中留下了一道珍贵又绚丽的记忆。作为知青我们更不能忘记自己曾是一代有志青年,曾经把自己青春所有的光和热都奉献给了伟大的祖国,祖国怎能忘记!

知青,曾经有过光明的星。

最后,让我以这支《真心英雄》的歌来结束我的回忆吧。愿快乐和幸福永远陪伴我们知青的后半生!

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

要用歌声让你忘了所有的痛。

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

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

再没有恨,也没有了痛,

但愿人间处处都有爱的影踪。

用我们的歌换你真心笑容,

祝福你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

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把握生命里每一次感动,

和心爱的朋友热情相拥。

让真心的话和开心的泪。

在你我的心里流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wbh.com/jbby/12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