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颈痛 > 疾病病因

黄芪颗粒的药理作用及其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

黄芪作为传统中药在我国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列为上品。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功效能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黄芪作为中药补气药中的代表药物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1]。中医认为黄芪具有补而不腻的特点,可单味使用,也可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现代医学认为,黄芪具有和清的抗氧化,增强免疫,抗炎等作用,为了便于携带、使用,应用现代制药技术,通过提取中药黄芪中的有效成分精制而成纯中药口服颗粒制剂,在临床中已得到普遍应用。尤其在肾脏疾病中,可以有效的保护肾功能,消除水肿等症状,本文就其药理作用与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 药理作用

  黄芪颗粒为黄芪的纯中药制剂,其主要成分含黄芪总黄酮(TFA)、黄芪总多糖(TPA)、黄芪总皂苷(TSA),以及一些微量元素。

  1.1 提高免疫力

  李萍等[2]研究证明黄芪多糖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有显著的刺激作用,可激活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杀灭能力,具有抑制白细胞与HUVEC粘附作用,提示黄芪多糖具有抗炎作用;并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这体现了黄芪“托毒生肌”的作用,同时李智军等[3]研究证实TPA能明显改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模型大鼠的蛋白尿症状,能明显降低大鼠MsPGN尿和血中IL-6的含量,能明显抑制系膜细胞(MC)的增生和基质的增多,并能减少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具有保护肾脏的作用。杨凤华等[4]研究显示黄芪水溶性黄酮类可以提高免疫功能低下小鼠T细胞总数及L3T4+、Lyt2+细胞百分率和L3T4+/Lyt2+细胞比值,并可恢复至正常水平。杨小敏等[5]研究表明TAS能通过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免疫作用。总之,黄芪可以从多层次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既可以直接影响细胞内的代谢,诱导机体细胞产生相关的因子,又能增强机体的特异和非特异性免疫;既可以增强正常机体的免疫功能,又能调节机体异常的免疫功能。

  许鹏飞等[6]实验证明黄芪颗粒能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能够增强环磷酰胺所致免疫功能低下小鼠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

  1.2 保护肾功能

  黄芪可以改善机体对抗原的清除力,促进对肾小球基底膜的修复。黄芪中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尤其是元素硒可以保护基底膜的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从而减轻通透性尿蛋白[7]。药理实验证明黄芪可以延缓肾小球硬化,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脏的血液灌注量[8],改善大鼠体内的氧化应激状态[9],通过增加肾组织NO水平、减少氧自由基、抑制细胞凋亡而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10],还能诱导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生成增加,减轻肾脏损伤[11],最终达到改善肾功能的目的。

  杜文涛等[12]在探讨黄芪对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保护作用机理中发现黄芪对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黄芪改善血流动力学和其他多方面机制有关。宋恩峰等[13]在研究黄芪对2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大鼠肾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蛋白及其mRNA的影响中发现,黄芪可抑制CTGF蛋白及其mRNA的过度表达,进而减缓肾纤维化的病程进展。桂定坤[14]首次采用临床试验、动物实验及体外细胞实验全面阐明了黄芪水提物(ARE)能显著促进健康人尿钠排泄,以消除水肿,保护肾功能。同时,张瑾等[15]研究证实黄芪还可以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缓解高凝状态,疏通微循环等,减少血栓形成。

  曾健[16]通过实验证明黄芪对顺铂致大鼠肾损害的保护作用,可以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刷状缘微绒毛的损伤,减少细胞凋亡,保护线粒体,并且高剂量组明显优于低剂量组。易震南等[17]的动物实验证明,黄芪对砒石致毒大鼠体内肝、肾功能的损伤具有保护功能,可以减轻砒石对大鼠的毒性作用。

  2 临床应用

  2.1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NS)

  NS是以大量蛋白尿(≥3.5g/d)、低白蛋白血症(30g/L)为主要特征,多伴有水肿、高脂血症以及其他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肾病患者极易罹患各种感染,常见呼吸道、皮肤、泌尿道感染和原发性腹膜炎等,即使感染不甚严重,也常影响NS治疗疗效或使其复发,重者可导致生命危险,是NS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NS患者体液免疫功能低下,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如IgG、B因子(补体的替代途径成分)、转铁蛋白、锌结合蛋白等自尿中丢失,蛋白质营养不良时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减弱,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另外水肿致局部循环障碍也使致病菌易于侵入、繁殖及扩散。

  DN是临床常见和多发的糖尿病并发症,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又是终末期肾衰竭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DN为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主要指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糖尿病早期肾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呈高滤过状态,以后逐渐出现间隙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程的延长出现持续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进而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是糖尿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目前西药治疗主要是控制血糖和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药物,但疗效不尽如人意,本病属中医学消渴、水肿、劳淋范畴,其病机为阴虚燥热,瘀阻脉络,故宜滋阴养血,化瘀通络。黄芪颗粒可以益气、行血,改善DN的症状。

  

  2.3 紫癜性肾炎

  (henoch-schonleinpurpura,HSP) HSP是指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脏损害,临床表现除有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外,主要为血尿和蛋白尿,多发生于皮肤紫癜后1个月内,有的或可以同时并见皮肤紫癜、腹痛,有的仅是无症状性的尿异常,影响HSPN的预后因素很多,其中肾脏受损程度是决定预后的关键,部分患儿虽然临床症状消失,但并不意味着肾脏炎症和功能彻底恢复,龚晶等[25]研究报号称报告正规治疗方案和足够疗程可明显改善HSPN转归。陈永兴等[26]报告黄芪可上调过敏性紫癜患儿Th1细胞功能,纠正Th1/Th2应答失衡,黄芪的肾保护功能可以防止过敏性紫癜对肾脏的损害。

  黄芪是一味滋补性中药,作为“扶正固本、补益中气”的常用中药,其味甘性温,具有补气升阳的功效,具有很好的免疫增强作用及抗自由基、保护肝脏、改善肾功能的功效。能明显增强儿童和成人T细胞外增殖反应,上调T辅助细胞1(Th1)的功能状态,使血CD4、CD4/CD8显著上升和血sIL-2R明显下降。

  黄芪颗粒是应用现代制药技术,通过提取中药黄芪中的有效成分精制而成的纯中药口服颗粒制剂。黄芪为主要组分可提高肾脏病的治愈率,提高生存质量,黄芪可增加血浆IgG浓度,降低血清和尿中sIL-2R,血、尿IFN-γ、IL-13水平,使细胞因子失衡得以改善,使原抑制IL-2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减弱,恢复Th1细胞功能从而提高了患者的免疫功能。同时,黄芪颗粒还可以扩张肾血管,改善微循环,利尿消肿,抗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已达到保护肾脏的作用。

  尽管目前有关黄芪的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的研究报道很多,但对于黄芪颗粒却很少,黄芪颗粒是经过现代提取分离技术制成的一种中成药剂型,在临床应用、药理作用等方面不能完全等同于中药黄芪。目前,先进药理活性检测手段和相关技术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研究层次也逐步深入,但对于黄芪颗粒在肾脏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过于零散,落后,已有的资料还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其内在的本质特征。因此,只有在正确的思维理念的指引下,不断借助新的科技手段,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黄芪颗粒的作用机制,从而为因病适证、正确合理的使用以及扩大黄芪颗粒的临床应用范围奠定基础。

  另外,综合文献报道未见有管黄芪颗粒的不良反应,并且来源广泛,价格适中,一定会在今后的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欧替西ID:otcppglzj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wbh.com/jbby/11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