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爸妈都对手足口病谈虎色变,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今天菠萝妈妈就来和大家聊聊手足口病。
01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
02手足口病的特点手足口病分布广泛,四季均可发病,五六月份为大高峰,九十月份发病的小高峰。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
03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潜伏期:一般2~7天,没有任何预兆,多数突然起病
★早期表现:发烧、流涎和拒食,大年龄的孩子会说嘴巴痛,随后皮疹
★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形态各异,周围有红晕;
★少数患儿可出现心肌炎、肺水肿、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等,个别患儿可发生死亡。
04传染方式★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只是感染病毒尚没有明显临床症状)。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
2、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
3、经水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
05感染了手足口病怎么办??轻症手足口占99%左右:只是发烧和出现疱疹,可以居家护理,只要对症护理得当,随着身体免疫功能的提高,自己可以把病毒清除掉,宝宝1-2周可以自愈。
居家护理方案
1、隔离二周,注意休息,有发烧使用退烧药;
2、饮食上给予清淡的粥、烂面等,温度要偏凉,避免刺激食物造成溃疡面疼痛;
3、服用一些清热解毒的药物,如金蝉口服液,蓝芩口服液等;
4、对症治疗,出现呕吐时适当控制饮食,预防脱水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即使用口服补液盐;
5、观察病情:出现精神差、反复呕吐、有惊跳,诉颈痛,头痛等请一定要及时就医,大家要记住是出现其中一个表现就要看医生,而不是这些症状都有才就医!!!
?重症手足口病,只占1%左右:一旦出现脑炎、脑膜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一定要住院治疗,因此,观察孩子病情是关键。
想让孩子远离手足口病,千万不要忽视切断成人的感染源。建议家长回到家里后能换上干净的家居服,并用消毒液清洗双手,然后再和幼儿接触。
成人被病毒感染后,由于抵抗力比较强,或因曾经感染过而获得了免疫力,因此不会发病。但在接触孩子的过程中,却能把病毒传播到孩子身上。尤其是在给孩子喂食的过程中,更容易把病毒传染给孩子。
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手足口病的预防: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6.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7.托幼单位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8.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需要就诊:
持续高热不退;
频繁呕吐;
四肢抖动,瘫痪,或者抽搐;
精神差,过度睡眠,容易惊醒,烦躁不安;
呼吸心率增快,呼吸困难,口唇发紫;
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出冷汗;
3岁以下,病程在4天以内,可能发生危重症;
手足口病是一个自限性疾病,轻症患者在隔离满两周后,没有皮疹,无其他不适就可以上学了,但是目前医院出具书面证明。重症患者另当别论。
知道了这些,爸妈们可以从容应对了吧,好啦,回见!
dr菠萝妈妈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