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引起颈、肩、上背疼痛症状的病因中,颈椎间盘退变是病理性相关因素之一,但与其引起的神经根性疼痛(详见神经根型颈椎病定位诊断)相比,颈部疼痛出现更早,疼痛性质多以“酸痛、顿痛”为主,疼痛范围弥散且定位模糊,疼痛扩散多不过肘。
2解剖基础及发病机制炎性血管化肉芽组织与外源性神经末梢沿纤维环裂隙由外层向内层长入,以及退变髓核、炎性或免疫因子对外源性神经末梢的化学性刺激与盘内压力增高造成的机械性压迫,是诱发颈椎盘源性疼痛的解剖基础与发病机制。
3间盘源性疼痛定位方法年,Cloward首次行颈椎间盘造影术用于定位诱发盘源性疼痛的病变椎间盘,并于年提出颈椎盘源性疼痛的概念。但由于缺乏相关影像学检查支持诊断,且缺乏客观的神经功能损害或异常的电生理改变,因此,临床诊断存在很大困难,就目前而言,椎间盘造影术被认为是辨别诱发间盘源性疼痛的最佳方法。其机理是:由于完整的纤维环科限制盘内压力传递至神经根,因此,很难复制出根性疼痛特点,通常变现为间盘源性疼痛的特点。
4间盘源性疼痛分布特点与规律1、弥散性:分布区域弥散,多呈片状或点状,定位模糊,少有明确压痛点,可位置椎旁两侧,也可以是一侧,通常一侧居多。
2、重叠性:不同节段的椎间盘诱发疼痛分布区域具有重叠现象。
3、局限性:疼痛范围可扩散至枕部、颈部、肩部、肩胛区或上臂,但多不超过肘关节。
4、多节段性:多个节段的病变间盘同时发病,下表可见(1-3个节段同时发病最多见)。
5间盘源性疼痛分布区域上图A:颈2-3;B颈3-4;C颈4-5;D颈5-6;E颈6-7(Grubb对于表1中第一列)
注:本文引用两篇不同文献的间盘源性分布区域图,存在不同之处,特此说明。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