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颈痛 > 疾病症状

珠光蔚起白龙城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白龙珍珠城

白龙珍珠城是一座因白龙而名,因珍珠闻名,以还珠传世的历史文化古城。这里曾经回响过传旨宣诏的马蹄声;留下了王者千岁的采珠梦;升腾起抗倭御寇的烽火狼烟;留下了岭南才子的诗词华章。南城门外,犹听采珠螺号飘荡而过;杨梅岭上,却见飞珠遗址有迹可寻;白龙井畔,更有珠贝层叠的岁月留痕,承载着千古传奇,寄托着百代守望,蕴涵着丰富厚重的文化魅力,传递着珠还合浦的浩气清风。

白龙珍珠城城内的建筑因年久失修而大多损毁,但城墙及城门基本完整。抗日战争期间,为防日寇轰炸便于城内居民疏散而拆除了大部分城墙及城门,只剩下南城门及东侧一段2.6米高的残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所剩南城门和残墙也崩塌损毁。

现存的在白龙珍珠城门楼为南门楼,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举办北海首届国际珍珠节及合浦首届採珠节而在南门楼旧址重建的。同时,为了有效地保护尚存的城墙遗址,在重建白龙珍珠城南门楼时,采取了延长城门墙体建保护棚的措施进行覆盖保护。城门墙体保护棚内的城墙遗址长约30米,宽10米,最高处2.5米。从南门楼墙体保护棚外向东延伸延的古城墙遗址,有迹可寻者约60米,最宽处5米,最高处1.5米。

登上南门城楼,向南遥望,白龙珠池隐约于浩瀚烟波中;举目向西,可见入海口江流婉转如带;放眼东去,杨梅岭上古寺踪迹可寻;回望城内,一街三行格局依然。

白龙珍珠城在建城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地处海岸丘陵的黄砂土层地质特征,结合本地无山少石的资源状况,采取了三合土材料(即用石灰、狗皮砂,黄粘泥混合在一起)的夯墙方法。为了增强墙体的坚固性,还加进适当的桐油、土制板糖和糯米粉。由于当地缺乏狗皮砂,而积累存留有大量的珍珠贝壳,因此在拌制夯墙材料时,就采用珍珠贝壳来代替狗皮砂。由于珍珠贝壳形状凸凹不一,与石灰、狗皮砂混合夯实后,更有利于相互“咬紧”粘合,增强了墙体的紧密坚韧性,由此形成了白龙珍珠城城墙中有大量的珍珠贝壳存留的现象。

由于利用珍珠贝壳作夯墙材料是就地取材,资源丰富,成本低,城内的一部分民居也采用此方法夯墙建造房屋,至今城内尚存留有以珍珠贝壳与石灰、狗皮砂三合土夯制墙体的民居。

白龙珍珠城这种特殊的珍珠贝壳城墙里面,保存了大量的古珠贝,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建筑景观的同时,也为后世研究古代孕育南珠的特定珍珠母贝——合浦马氏珠贝的物质结构及生长形态,提供了难得的物质遗存,除了景观欣赏价值之外,还具有不可代替的科学考证价值。

至今,城墙遗址下,还遗留有大量的古代珍珠贝壳,这些珍珠贝壳层厚度分别从60厘米至2米不等,质地坚硬如石,光泽如丝,温润如玉。是不可复制、极具开发价值的特色资源。

南门楼东侧,依次是防御千户所、采珠太监公馆、盐场大使、县丞、水师都守、龙门协右营把总、司巡检等衙署旧址所在地。

南门楼西侧发掘出土有西城门遗址,遗址上呈现出清楚的车辙,车辙虽然来自不同的方向,但宽度相同的,由车辙的宽度可辨析西城门的大小,由此又可测出与西城门与南城门的距离,为考证白龙珍珠城的规模提供了准确的数据。西城门遗址前,还发掘恢复了具有多年历史的白龙古井。

白龙珍珠城于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8月25日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海防备倭要塞

明崇祯版的《廉州府志》“海防篇”中记“白龙墩(沿边设兵戍守的堡塞,广东称之为台、墩),府南七十里,前内监采珠衙门,居八寨之中,珠场巡司衙门、东西八寨俱属管。东盐场巡司前衙门亦在此,今迁东寨。川江村系管盐丁。”

清乾隆《廉州府志》记述:“白龙城,座落府南八十里,属合浦。周围三百三十丈有奇,高一丈八尺,东西南三门并城楼。创自前明洪武年,内有采珠太监公馆,珠场巡检、盐场大使衙门,旧址尚存。”

清道光《廉州府志》“建置”篇中记述“白龙城在县南八十里,周三百三十丈有奇,高一丈八尺,东西南三门并城楼。明洪武初创建,内有采珠太监公馆,珠场巡检及盐场大使衙门。旧有水师汛地。自永安抵龙门沿海五六百里,中间呼应,鲜灵应。修复白龙旧城移驻水师都守,为水陆中枢,俾声援联络兼可策应郡城,存其说,以备采择。”

又“白龙城汛,把总一名,兵二十五名,原设拖风船一艘,奉裁。东至珠场司汛,水路三十里,西至冠头岭、三汊口汛,水路一百里。南系大洋,北至上下窑,陆路十里,至府城水路一百六十五里。分管村庄二处,宁村距汛四里,疍户村距汛一里。

白龙城汛把总管辖的各汛有:白龙汛、珠场汛(今铁山港南康境)、调埠汛(今铁山港营盘境)、陇村汛(今铁山港营盘境)、川江汛(今合浦白沙境)、沙尾汛(今合浦白沙境)、对达汛(今合浦沙田境)、砍马汛(今山口境)、英罗汛(今山口境)、山口汛(今山口境)、西山汛(今广东廉江境)。

白龙城汛同时又是廉州水师右营龙门营的协防要塞。

《广东海防汇览》记述:雍正二年,合浦县丞移驻永安城。珠场巡检司驻白龙寨城,稽察沿海八寨地方。白龙城兼防珠场、调埠、陇村、川江、凡四汛。白龙寨城,龙门协右营把总驻扎。

清道光《廉州府志》“政经志·沿海古墩台”中还记述:“白龙城,县南七十里,城内为珠场巡检司及东盐场大使衙署。”

“协防篇”中记:“冠头岭三汊口汛,千总一员,兵八十八名,原设拖风船二艘,快马船一艘,奉裁。东至白龙城汛,水路一百里。”

民国版的《合浦县志》中有一段记述,对此作了注解:“白龙城在县南八十里,周三百三十丈有奇,高一丈八尺,东西南三门并城楼。明洪武初创建,内有采珠太监公馆,珠场巡检及盐场大使衙门。旧有水师汛地。自永安抵龙门沿海五六百里,中间呼应,鲜灵应。修复白龙旧城移驻水师都守,为水陆中枢,俾声援联络兼可策应郡城,存其说,以备采择。”

“海防”篇中记述:“白龙城汛在龙营东水路三百二十五里路,府治东南水路一百六十五里,冠头岭东水由西沙入于港分为四,曰白龙港,旧珠场港、白虎港、陈瓘港。”

从以上的记载中,不但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白龙城的历史建制及功用,主要是为了军事防御目的,而军事防御的主要对象的就“备倭”,也就是说防御日本倭寇的侵扰。白龙城汛把总管辖的各汛有:白龙汛、珠场汛(今铁山港南康境)、调埠汛(今铁山港营盘境)、陇村汛(今铁山港营盘境)、川江汛(今合浦白沙境)、沙尾汛(今合浦白沙境)、对达汛(今合浦沙田境)、砍马汛(今山口境)、英罗汛(今山口境)、山口汛(今山口境)、西山汛(今广东廉江境)。

其中还可以了解到许多历史文化知识,如:珠场八寨、珠场巡司、盐场大使、水师汛地、沿海古墩台等,并能从中更进一步地认识到白龙城在当时所处的地位与作用。这对于白龙珍珠城在进行旅游开发时设置景观景点来说,能否准确、鲜明的体现出历史文化特色,是至关重要的。

建筑布局

据现代考古发掘测算,白龙珍珠城为平面呈长方形,坐北向南,南北长米,东西宽米,面积约平方米。白龙城的城墙在夯制时,每夯一层黄土就加一层珠贝,用以代替石子,层层夯实,因此也为后世留下了白龙城城墙的独特现象,见证了当年盛产珍珠的状况。

至于白龙之名的由来,据说古时有一条白龙在该地上空飞旋,落于地面瞬息不见踪迹,人们认为白龙降临乃舆地之福,故将该地名命为白龙村。廉州七大古珠池之一的白龙池也因此得名。建城时,也就以地名命名为白龙城。

白龙城建成后,原是为了抗倭而设的防御千户所,又称白龙防御千户所。后来,在城中增设了采珠太监公馆、盐署办公衙门,而在这些官员中,采珠太监是有钦命在身,专事采珠的,享有特权,当然见官高一级。因此采珠优先,白龙城原先最基本的功能被渐渐淡忘了,为抗倭而设的防御千户所城堡就被“白龙珍珠城”的称呼代替了。

古城内的街道布局设置,以东南西“三行”为主,“三行”是指鱼行、鸡行、米行三条主要南北走向的街道。如今还剩下与南门相对的中街海基本完整,尚可从中依稀看到当年的格局。南门东侧,依次是防御千户所衙门、采珠太监公馆、珠场巡司衙门、盐场大使署、水师都守署等。由此可见当年古城规制之宏大,设施功能之齐备。了解了这些,才能对白龙珍珠城的旅游开发做到心中有景,策划有序。

再次是要基本弄清白龙珍珠城现有的物质遗存。

白龙珍珠城现有的物质遗存主要有:

古城墙。白龙珍珠城的古城墙除了南城门所保护的一段之外,还有大部份的古城墙被长期荒弃,有的人家在古城墙遗址搭猪舍鸡栏,有的在上面种速生桉树,还有的为了通行,就把古城墙挖开。处于荒弃的古城墙,不论是规模还是珠贝残迹,都要比南城门内保护的一段还要大得多,好得多。

古城内的三行老街是古城布局的重要见证,老街三行的具有典型明清风格的卷棚顶结构屋顶;商号依稀可见的民国骑楼;深嵌在民房夯墙里的层层珠贝;青砖铺成的街道路面,都是不可复制、不可增量的历史证物。此外,老街三行的老房子里,还有大量至今仍不被重视的民俗器物,这都是将来白龙珍珠城旅游开发时难得的资源。

还有古城内的碑刻和古城周边的古珠贝,也都是极具保护开发价值的物质遗存,应当及时加以有效的保护。如“宁海寺记碑”,原在白龙城内,宁海寺湮没已久,但从碑文上还能基本考查出宁海寺的建成年代,创建者的姓名。这对于考证白龙珍珠城的建制历史,都是非常宝贵的直接物证。

近年来,在对白龙城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研究中,又先后发现了白龙古井、西城门遗址、白龙铜鼓出土遗址、白龙城碉楼、教会传教点等,这些都是独具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老街建筑结构

白龙城南北长米,东西宽米,面积约平方米。白龙城内的建筑格局,原是以军事建制需要为主,白龙防御千户所、龙门协右营把总、水师都守、珠场司巡检等军事衙署均驻城内。城内就还建有炮楼。

随着合浦县丞(相当于县令)、采珠衙门(采珠太监公馆)、盐场大使衙署等行政机构的入驻,改变了城内单一的军事建制建筑格局。形成了自南门至东门一带的衙门机构行政区;南门至北门的南北大街商业区;以南北大街为主轴,自南北大街东侧由南向北依次分布,东西走向的三条专业市场街道:米行、鱼行、鸡行,由此形成了“一街三行”的商贸布局。白龙城内的建筑格局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

首先是在建筑材料方面,早期的墙体是以三合土夯墙为主,建筑物遗存主要体现在城墙遗址、民房墙体和炮楼。在墙砖的使用方面,早期的民房除了街道两边的一部分商铺适用三合土夯墙之外,大部分的民房都是使用泥砖,采取青砖夹柱的建筑方式。随着城内商贸经济的发展,商铺和民房逐步使用“一三七”(一寸厚,三寸宽,七寸长)型制的青砖,而城墙门楼和衙门机构行政区的建筑则使用特制的城墙砖和“二四八”(二寸厚,四寸宽,八寸长)型制的青砖。而房屋顶的建筑材料,则由陶瓦行条组成。

在建筑的形状结构风格方面,早期的三合土夯墙形制以方形为主,遗存的建筑以炮楼为标志。白龙城内的炮楼位于南北大街北端,原为三层长方形建筑,墙体宽厚,约八十厘米,二层以上的四面墙体上设置有内宽外窄的枪眼,整座炮楼的形状结构与当地的客家土围城的结构相同。民国时期,炮楼临街的墙体经改造成骑楼格局后作商铺,商号名“昌权”。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白龙公社机关驻地旧址,现为民居。

老街临街商铺的建筑多传统的砖木结构,内部结构以前铺(厅)后房(库)的两进为主,两进之间有天井、以利于排水、采光和空气流通。商铺的大门多为木板制作,铺面建有铺窗趸,铺窗趸上留有小窗洞,是为了方便街市打烊后,夜来客人购物方便。客来时,叩窗交钱取货,不用深夜洞开的撒门,既方便又安全。

老街临街商铺采取双坡硬山顶建筑,门前统一留有砖柱走廊,砖柱上绘制商品商标,又可挂招牌,既方便客人购物行走,又能体现商铺的经营特色和实力。老街商铺的走廊主要要有以下几种:

一、拱劵屋檐廊顶结构,走廊的瓦面建成半圆形状,瓦面有双层。也有单层。这种拱劵屋檐廊顶结构精致,廊顶下的墙壁上海绘有吉祥的民俗图案,这是主人经营实力的标志,建有拱劵屋檐廊顶的商铺,就其建筑风格推测,年代较久远,应在清后期。

二、斗拱拱卷屋檐廊顶结构,这种建筑的特征,就是在与拱劵屋檐廊顶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斗拱,这主要是大户商家或官署所有。

三、镶饰瓦当屋檐廊顶结构,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起沿于汉代,属于最早的建筑装饰构件之一。在白龙城老街中,镶饰瓦当屋檐廊顶结构的房屋商铺虽然只有少数,但由于建筑豪华,住家非富即贵,对于考究老街的商业社会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普通的檐廊结构,这是老街中最普遍的商铺住家,这种商铺住家多为砖瓦结构,建筑年限多在民国以后。

五、骑楼建筑,老街内存留有少数的骑楼建筑,基本上都是商业用途。除了炮楼改建的之外,多是建于民国中后期,多由城内外出经商有成的人士回乡建造。

老街内不同型制结构的商铺房屋,见证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白龙城老街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态。

铜鼓出土遗址犹在

如据民国版的《合浦县志》记述:“光绪四年、五年间,白龙城南门外二里许有土阜,俗称小墩岭。渔人从墩脚海沙内挖出铜鼓五,形状花纹如前述(鼓平面直径二尺零六分,颈圆周六尺,腰圆周五尺五寸,底圆周六尺二寸八分。腰左右共四耳,系以铁链。身高一尺二寸,鼓面花纹十五层,为锐干角者。二层为古钱形者,六层为四瓣花形者,一层为蝉形者,二层为方画饰形者,三层鼓身花纹相类皆精工细密。沿边蹲蛤蟆六,其三为单,其四为双。蛤蟆大小负重量二百觔有奇。)最大者送入白龙三清庙,一鬻入城南李氏安园,一鬻入玑屯王宅,一鬻入城南李氏平园,一鬻入乾体藏天后宫。”

光绪四年、五年间,即是年、年。这是目前最早关于白龙村出土汉代文物的纪录。在民国版的《合浦县志》中,对这五面铜鼓出土后的去处都有准确的记录。遗憾的是,到后来都不知所踪了。

除此之外,在民国年间,白龙又挖出了3面铜鼓。

为了探究白龙铜鼓的史迹,笔者于日前专门前往白龙城查访,经过与城中老人的交谈,老人家们都知道白龙城铜鼓的事典。但由于岁月久远,对于清代出土的铜鼓,都是只知其事,而出土地址在何处,也都是“未识其庐山真面目”。但一提起民国出土的铜鼓,老人们的话题就多了起来,并能准确地说出出土铜鼓的地址所在,是在白龙城南门外约二里海岸边的一个名叫“暗沙窝”的地方。

根据老人们的提示,在营盘镇有关人员的带领下,笔者一行顺利地找到了海岸边的“暗沙窝”。但是,由于当地村民在这一带抽沙,原来的地貌已经大面积的发生了改。正在寻觅间,发现树下面正坐着一个放牛的老翁。经过交流之后,老翁了解了笔者一行的来意,笑着对我们说,哈,你们算是找对人啦,我当年就是亲眼看到过这几只铜鼓。说起当年铜鼓出土的情况,老翁说,当是是有两个地方挖出铜鼓,这两各地方都是在海岸的沙窝边,两处地方东西相距约三四百米。老翁边说边拿起手中的木棍,指着西边的一处沙丘告诉笔者,那是两只铜鼓出土的地方,说罢转身指着东边的另一处沙丘说,那是一只铜鼓出土的地方。

说起当我们问及铜鼓是怎样挖出来的时候,老翁哈哈的笑了起来,他说,那还用挖啊,西边的两个铜鼓是因为被海水冲崩了沙岸之后露出来之后,人们是取出来的。而东边的那只铜鼓是因为被牛踩出来后才发现是。这些铜鼓被发现后,当时的政府部门就派人扛走放在白龙城旁的“疍屋”里,过了一段时间采拉走了。

老翁所说的“疍屋”,是因何而得名。就连老翁自己也说弄不清楚,只说是疍人,即疍家佬居住的,因此世世代代都是如此称呼。听了老翁所说,笔者一行立即赶往“疍屋”,找到了村干部带路。来到“疍屋”前,却使我们大跌眼镜,原来,我们以为老翁所说的疍家佬住的“疍屋”,是一般的疍家棚,谁知竟是一座客家土围楼式的建筑。高墙深院之中,青砖拱劵,厚实的夯土墙上枪眼并列,显得格外的森严。由于“疍屋”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人住了,楼顶、门窗已经塌空,整个土围楼内只剩下一座完整的泥砖建成的四合院,至今还有人居住。当我们再次向村干部大听这座“疍屋”名称的由来时,村干部也是说不出根源,只是知道这曾是某姓家族的祖屋,由于早年间屋主一家都外出后,没人照管就成了这个状态。村干部还告诉我们,在“疍屋”的子孙中的,有人抗战时就参加革命,曾任支队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官居中央副部级领导职务,长住北京。他说,真希望这间“疍屋”的后人能回来修复这座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土围楼。

这就是关于白龙城及周边区域田野考古及出土文物的的事典,留给了人们太多的期待,也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遗憾。相信,也会有更多的令人惊喜的发现……

白龙城外杨梅岭

在神话版的《珠还合浦》民间传说中,有“龙女化珠”、“太监割股藏珠”、“梅岭飞珠”等情节。说的是太监在白龙城掠抢到了龙女变幻的夜明珠后,在回京的路上经过杨梅岭时,这颗夜明珠就自动飞回白龙珠池。因此,为了防备夜明珠再度走失或被抢劫盗窃,这位自以为是的太监就在自己的屁股上挖开了一个洞,把夜明珠放进去之后,再缝合起来,以为这样再过杨梅岭的时候,夜明珠再也不会飞走了。谁知当他他走到杨梅岭时,夜明珠还是飞回了白龙珠池。

杨梅岭位于白龙珍珠城东南约一公里的杨梅岭,就地理环境来考察,杨梅岭的确有雄踞海天,拱卫白龙城之势。因为在整个营盘镇的海岸地貌形态中,杨梅岭的地势最高。故在民间的口碑演绎中,杨梅岭有营盘的“印台”之称。无怪乎渔家们把护卫夜明珠的希望寄托在杨梅岭岭了。而杨梅岭的名称由来,则是因为岭上生长着具有传奇色彩的杨梅树王而名。

据村里的老人说,杨梅岭上的杨梅树很多,其中的一株杨梅树王长得特别高大,成为渔家出海的方向座标。久而久之,这颗杨梅树王在渔家的心目中,就有了保祐乡里平安的灵性。渔家们有了什么疑难事,都会来到树下倾诉祈祷,排解忧虑。而当时,村里有一个人发了一笔横财。他为了把这笔财宝藏好,而又不被别人发现,于是就想到了一条“巧计”,就是在太阳出来的时候,以太阳照射在地上的树阴影的边缘线为标记,把财宝埋了进去。他以为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就可以放心了。但是有一天,这珠杨梅树王突然不见了。这样一来,这个人埋财宝的标记线也看不见了。此后,尽管他凭着记忆中的杨梅树王的阴影边缘线的位置拼命的挖,但任凭他怎样挖,即使挖遍了半边山岭,也无法找到所埋的财宝,最后只好放弃了挖寻。然而奇怪的是,当这个人放弃了挖寻的之后,这株杨梅树王又突然的回到了原位。而被被挖开的地方在岭底下成了两条大水沟。时至今日,来到杨梅岭的一株古榕下,确实可见两条大水沟的痕迹依然存在。

杨梅岭的另一个神奇点就是岭头上建于元代的杨梅寺,这座杨梅寺的建立也来源于一个传奇的故事。

据明崇祯版的《廉州府志》记载:相传,古时有一块浮在海面的大磐石,随风漂到了杨梅岭下的海滩。渔家们见此状况,都认为这是天赐神物。于是都到这块磐石前祈祷许愿:祈祷以后出海都能够风调雨顺,得到好的渔获收成。许愿得到神石的保祐之后,就专门建一座寺庙来供奉神石。果然,经过了祈祷许愿之后,渔家每次出海都得到了好的渔获收成。于是,大家就决定把这块神石抬上杨梅岭建寺供奉。当大家合力扛着这块神石往岭顶上走,行走一株杨梅树下的时候,绳子突然断了,神石再也扛不动。渔家们就因此认为这是神石要在这里安座的表示,于是就地建起了一座寺庙。因为是在杨梅岭上的杨梅树下,就取名为“杨梅寺”。据称杨梅寺建好后,不但是对渔家们的祈祷许愿非常灵验。特别每逢水患旱灾、疫病侵害时,更是“祷之即应”。到了明代洪武二十九年(年),廉州府通判(明代分掌粮运、水利、屯田、牧马、江海防务等事务的州府副职)夏子辉对杨梅寺进行了扩建。在这次重建中,夏子辉针对珠民到珠池采珠时多遇风险而产生恐惧畏难心理的状况,在寺中增加了护佑珠池大有,祈祷珠民平安的祈祷规制,使之规模更胜从前,香火连绵不断。此后,白龙城及周边的渔家在每年的农历三月,都要在杨梅寺举行一次隆重的集体祭海仪式,以祈祷珠池大有及渔获丰收。从廉州府通判夏子辉扩建杨梅寺的时间来推定,时在明代洪武二十九年即年,距元朝灭亡、明朝建立的年仅二十八年,因此杨梅寺创建的时间应该更早远,启码是在元代。

来到杨梅岭寻访古寺,就得沿着从山坡上伸延下来的一条布满网状树根的泥道爬上山坡,来到了一棵古榕树下。这棵古榕不知经过了多少代的轮回生长繁衍,发达的根系和树的主杆已经参差混生在一起,形成了独木成林的景观,与周边攀绕生长的灌木丛连成一片,把整个杨梅岭造就出一派原始山林的景象。而山坡泥道上层层的网状树根,正是这棵古榕树蔓延的根系所致。

古榕树下,虽然已经看不到当年杨梅寺的盛况,但在古榕树下的周围,到处都可见到杨梅寺的墙脚遗址及散落的寺中旧物件。在杨梅寺遗址残留的旧物件中,有硕大的鼎型香炉、石雕莲花托、石烛台、石础座和础柱、古城砖及形状不一的石件。从形状造型上看,这些都的大型建筑的构件,由此依稀可辨杨梅寺往昔的规模。在这些寺中旧物件堆中,笔者还发现了一块埋在泥中,约三四十公分见方的陶瓷构件。这块陶瓷构件的形状很像是屋脊檐角的残留部分,构件上半部的左上方刻着一只放射出光芒的太阳,在太阳的图案的右下方,则刻着一条墨鱼。构件的下半部则是代表海水波纹的弧线。这组图案的线条粗糙简练,构图风格古朴中带由几分图腾的神秘气氛。看着这个构图,不禁教人联想起渔家建寺的祈愿:放射出光芒的太阳代表天气晴朗,风调雨顺;而墨鱼则代表渔获大丰收。或者这个放射出光芒的图案,又是一颗闪闪发光的夜明珠,代表着珠飞不过梅岭,珠还白龙池。总之这里面蕴含着何种文化信息,确实一下子难以破解。但从构件的檐顶造型上看,可见当年杨梅寺建筑风格的独特之处及其的规制宏大。虽然至今杨梅寺已经毁坏多年,但白龙城及周边渔家的集体祭海仪式,每年三月还都在这里举行。每年祭海仪式留下的痕迹,更增添了人们对古寺遗址的猜想,激发起人们观光探究的浓重兴趣。

这就是充满神秘色彩的杨梅岭、杨梅寺、古榕树和祭海仪式。在太多的的沧桑传奇中,隐藏着太多的尚未解开的历史谜团……

杨梅寺遗址年被列为合浦县文物保护单位。年公布为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杨梅珠池

杨梅珠池的史料记载,最早可溯源到元代以前。据《明史》、《大明会典卷》等史籍记述:“成化九年、令看守廉州府杨梅等池奉御、兼管永安”;“二十三年、差太监一员、看守永安所杨梅珠池”;“弘治七年、差太监一员、看守广东廉州府杨梅、青鶯、平江三处珠池。兼巡捕廉琼二府。并带管永安珠池”。这些经典史籍多次提及朝廷对杨梅珠池的经营管理,由此可见杨梅珠池在南珠产业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

明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则记述:“合浦海中有珠池七所。其大者曰平江、杨梅、青婴,次曰乌坭、白沙、断望、海猪沙,而白龙池尤大。”

西城门遗址

白龙珍珠城西门遗址位于西街口,从挖方现场中可以清楚的看出,遗址上出城的车辙虽然来自不同的方向,但都是由城内向外走,车辙的宽度都是相同的。由此也可看出城门的大小。此外,西门面对白龙古港口,又与白龙古井相近,由此可推测,西门在古代是重要的对外交通通道。白龙珍珠城西城门的遗址发现,为考究白龙城的规制提供了重要的见证。

珍珠贝层遗址

白龙珍珠古城周边地下埋藏着大量的古珠贝,最厚的珠贝层可达2米,这都是极具保护开发价值的物质遗存,应当及时加以有效的保护。

城内衙门考证及街道布局

白龙城曾作为各级官员衙门的驻地,衙门主要集中建于南门内的东侧,依次是防御千户所衙门、采珠太监公馆、县丞衙署、珠场巡司衙门、盐场大使署、水师都守署等。由此可见当年古城规制之宏大,设施功能之齐备。这也都是将来白龙珍珠城旅游开发时难得的资源。了解了这些,才能对白龙珍珠城的旅游开发做到心中有景,策划有序。

古城内的街道布局设置,以东南西“三行”为主,“三行”是指鱼行、鸡行、米行三条主要南北走向的街道。如今还剩下与南门相对的中街还基本完整,尚可从中依稀看到当年的格局。古城内的三行老街是古城布局的重要见证,老街三行的具有典型明清风格的卷棚顶结构屋顶;商号依稀可见的民国骑楼;深嵌在民房夯墙里的层层珠贝;青砖铺成的街道路面,都是不可复制、不可增量的历史证物。

西海庙传说

西海庙创建于明代,原址曾建有天妃庙(有考究认为明宣德年间所建的天妃庙址即于此)。据营盘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位渔夫在白龙港海上捕鱼时,每次撒网后总是被海底的什么物件卡住,,船筏拉不动,无法到行驶。于是渔夫默祷:海中灵物或过往神仙,如有什么需要服侍伺候的,拜托行个方便,让我把拉网捉鱼回家后,一定尽力而为。默祷结束后,渔夫拉网时,果然渔获大有,装满了船仓。当渔夫在整理渔获时,发现其中有一块礁石,拿来洗干净时,却是一座似人非人的五爪雕像。渔夫立即小心翼翼的把雕像包好,赶紧划船回家。而在回家的途中,总有一个白色的影子,时隐时现,忽前忽后的跟着,直到渔夫划船靠岸时,发现岸边的不知时候漂来了一块白色的木雕神像。渔夫感到这是神灵的昭示,于是就带领家人在岸边就地建了一座庙来安奉这两座神像。因庙址是在白龙城西边海岸,故取名为西海庙。由于不知道神像属何路仙班,于是就着形状,将在海中捞起的神像称作“五爪大王”,将在岸边遇到的神像称作“煲水哥哥”(“煲水”:当地方言即是浮在水面的意思)。这就是西海庙的建成及庙中供奉“五爪大王”、“煲水哥哥”的由来。

城内郑千岁墓

白龙城建成后,城内最高级别的官府衙门,就是供采珠钦差住所的采珠提举司。明代采珠钦差大多由太监担任,这些太监的职权很大,有的还兼有盐务和税收的职权。明代采珠频繁,所以进驻白龙城的采珠太监不少。如“李爷去思碑”中的太监李敬就是其中之一。据《廉州府志》等史典籍料记载,白龙城内有太监郑千岁墓。这个太监郑千岁是谁呢?由于缺乏史料查证,至今还是一个秘谜。在封建社会里,千岁封号非寻常所得,非皇家兄弟或分封藩王。太监被封千岁,只有明代七下南洋的三宝太监郑和。至于白龙城内的郑千岁墓,是否与郑和有关联?这是历史留在白龙城的一个重大的疑团。

罗隐与白龙神牛地的传说

罗隐(年-年),原名横,字昭谏,浙江省杭州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罗隐虽然才气非常出众,但科举的道路也非常坎坷,他十多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最后都是以落第告终,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时也戏称之为“十上不第”,无奈间将名字的“横”改为“隐”,意即归隐不踏仕途。直到光启三年(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才得以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至后梁开平三年(年)去世。

在民间传说中,罗隐是地仙,而且有一张"圣贤嘴",说什么就灵验什么,在民间广为流传。据民间传说白龙城外海中的神牛地,就是因罗隐而成的。

罗隐科举仕途不顺,也就懒得在此一条路上走到底,干脆就四处游玩。加上他有说什么就应验什么的“圣贤嘴”,到哪里都有人讨好接待。一天,他要前往慕名已久的白龙城观光游玩。但他听说白龙城里有一个姓叶的富翁,不但非常吝啬,而且很势利。于是,当他来到了白龙城西村时,就多了一个心眼,把身上穿的衣服全部都脱了,换上破衣烂衫,装成讨饭乞丐的模样,来到叶富翁家门前要讨水喝。叶富翁见罗隐破衣烂衫的样子,不但不给水喝,还恶言恶语相向,将罗隐驱赶。罗隐离开后,立即换了一身华丽的衣服,再次来到富翁家门前讨水喝。富翁见了一身华丽衣着的罗隐,立即笑脸相迎,把罗隐请进家中,捧为上宾,热情招待。罗隐见富翁如此嫌贫爱富的嘴脸,于是就对富翁说,白龙城外的西村海中有一口池塘,只要将一百斗盐倒进去。就会变成百顷良田,而且到多少盐进去就会得多少顷良田。富翁听信罗隐的话,就马上把一百斗盐倒进了这口池塘。却不知这口池塘就是神牛的窝,富翁正是因为沾这口神牛窝风水的保佑,才得以发家致富。富翁把盐倒进神牛窝后,池塘的水变咸了,就跑了出来。神牛跑了之后,富翁就开始没落,又变成了穷人。

却说那神牛被盐水呛出池塘后,就一口气的往海中跑,最后跑到了白龙珠池边时,看到珠池水晶宫门口有一座鲩鱼石,于是摇身一变,就变成了两条的喜爱沙鱼,日夜守护着着白龙珠池里的夜明珠。这就是民间传说中白龙珠池有双鲨看守的由来。

自从神牛变成双鲨守珠池之后,鲩鱼石就开始流出淡水,为捕鱼采珠的渔家提供食用水,如今,在白龙城老一辈的口碑中流传的鲩鱼石故事就是因此而来的。

白龙古井证沧桑

白龙城西城门遗址外原有三口古井,由于历史久远,已经湮没。最近,营盘镇为了挖掘整合白龙城的历史文化遗迹资源,开始对这三口古井进行探方挖掘,已经准确地找到了其中一口古井的所在位置,并完整地挖了出来。

挖出来的第一口古井位于西城门遗址外的海岸小道旁。这是一口青砖围砌井壁的方形水井,井的口径约三尺,井的口沿四周都铺上了石板条,与北海地区常见的古井没有特殊的差别。只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井口中间多铺架了一块石板条,使井口成了“日”字形。为什们要在井口多架设一块石板条呢?这个令人不解的现象引起了大家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wbh.com/jbzz/11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