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如何缓解疼痛之前,首先要正确了解“疼痛”,如何判断自身的疼痛程度?什么程度的疼痛需要就医呢?
如何区分疼痛的类型?
发生疼痛时,首先要正确区分疼痛的类型。在生理学层面,一类是浅表疼痛,通常发生在皮肤、皮下组织、黏膜等位置,较为常见的有刺痛和灼痛两种;另一类是深部疼痛,通常发生在肌肉、肌腱、骨骼关节等位置,常见的有钝痛和痉挛痛两种。此外,疫情居家期间还可能遇到内脏痛,内脏痛的定位模糊,疼痛程度较深,还可能引发牵涉痛。如果持续长时间出现内脏痛,则需要及时就医。要正确区分“酸”和“疼”两种不同感觉。“酸”通常是局部肌肉工作时间过长产生的化学物质所造成的,只要经过适当休息就能得到缓解。但“疼”可能带来长期的困扰,甚至会演变成疾病。
如何判断疼痛的程度?
判断疼痛程度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数字评分法”,疼痛程度由0-10分逐渐递增。例如,蚊虫叮咬、蜜蜂蛰的疼痛程度为“3分”左右,被锤子砸到引起的疼痛程度大致为“4分”,被火烫到的灼烧感是“5分”,削水果割伤手指的疼痛程度为“6分”,骨折引起的疼痛为“7分”。大致来看,2分为轻度疼痛,4分则达到了中度疼痛,而6分以上的疼痛通常无法自行处理,需要辅助以医疗手段。
是真的疼痛,还是“心理疼痛”?
在心理学层面,某些疼痛可能是心理因素所致。例如,一些长期有慢性腰痛的患者经常会觉得腰痛,但经过检查后发现各方面功能已基本恢复,这时的“腰痛”很可能就是受到了情绪的影响。对此,专家建议,我们要在对疼痛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