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腨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
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前①,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外②眦为外维。
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腫,?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其③颊,且饮美酒,噉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结④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仲⑤秋痹也。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
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癎瘈及痉,在外者不能俛,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阴病者,不能仰。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孟⑥秋痹也。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
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季秋痹也。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足⑦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
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痿颈肿,寒热在颈者。
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⑧,名曰仲夏痹也。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⑨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
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夏痹也。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頄。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
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夏痹也。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冬痹也。
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贲⑩。
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冬痹也。
手太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贲?下系于脐。
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名曰季冬痹也?。
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俛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
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
注:
①原文作“后”。《甲乙经》《太素》俱作:“循耳后,上额角”。
②原文此处无“外”字。《甲乙经》《太素》俱作:“结于目外眦为外维”。明张介宾曰:“此支者,从颧上斜趋结于目外眦,而为目之外维,凡人能左右盼视者,正以此筋为之伸缩也”。
③原文《甲乙经》及《太素》均作“急”。
④原文作“络”。《甲乙经》作:“上络于膝内辅骨”。《太素》作:“上结于膝内辅骨”。
⑤原文作“孟”。《甲乙经》作:“名曰孟秋痹”。《太素》作:“名曰仲秋痹”,杨上善曰:“七月足之少阴,始起,故曰少阴。十二月手之少阴,以其阴衰,故曰少阴。八月足之大阴,以其阴大,故曰大阴。十一月手之大阴,以其阴正大,故曰大阴。九月足之厥阴,十月手之厥阴,交尽,故曰厥阴。八月之筋感三气之病,名曰筋痹。有本以足大阴为孟春,足少阴为仲秋,误耳”。
⑥原文作“仲”。《甲乙经》作:“名曰仲秋痹”。《太素》作:“名曰孟秋痹”。
⑦原文作“走”。《甲乙经》作:“循颈出足太阳之筋前”。《太素》作:“循颈出足太阳之筋前”。清钱熙祚曰:“原刻足误作走,依《甲乙经》改”。
⑧原文有此句。《甲乙经》注作:“原本复而兑之下有:‘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段”。《太素》作:“其支者,上曲耳,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额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⑨原文作“中”。《甲乙经》《太素》俱作:上循臂”。
⑩原文作“臂”。《甲乙经》作:“结于臂”。《太素》作:“结于贲”,杨上善曰:“结于膈也”。
?原文作“臂”。《甲乙经》作:“循臂”。《太素》作:“循贲”。
?原文此处有“筋”字。《甲乙经》作:“支转筋痛”。《太素》作:“支转筋,筋痛”。
?原文此句在下文“无用燔针”之后。《甲乙经》《太素》格式同原文。
?原文此处有“反折”二字。《甲乙经》作:“寒则反折筋急”。《太素》作:“寒则反折筋急”。
针经不出,谁与争锋
医经
天人
神形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