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肌复唧唧》--帽状腱膜,下雨天,文章和音乐更配。
今天的主角是“帽状腱膜”,俗称“头顶”。
头顶也会出问题吗?
当然,当你弯腰腰痛时,可能是头顶出了问题。
小实验:站立位弯腰摸地,记录下最低位置;用力的揉揉头顶,直到头顶轻松。
再弯腰摸地,幅度立刻增加。
头顶和腰有关联。
第二,“后脑勺”和腹部相连,当你后仰腰痛,或者瑜伽后弯体式无法完成,可能是“后脑勺”出了问题。
小实验:记后仰身体,让朋友拍下照片;如果后仰腰部疼痛,不要强行后仰,停在不疼的角度拍照记录即可。
用手指刮刮后脑勺,有微微疼痛即可,刮至不再疼痛,再后仰身体,幅度立刻增加,腰部疼痛缓解。
后脑勺和腹部有关联。
头顶出问题,腰和肚子更容易痛。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我们头顶有大量的穴位。
相关穴位:
头顶的穴位非常多,对头面部、颈部有很好的疗效。
部分穴道对内脏如胃、肠等的疾病,也有奇效。
同时是西方生物力学的重要拐点。
筋膜链:
帽状腱膜是连接后表线力学转折的重要结缔组织。
(头顶通过身体后侧,和足底相连)
后表线途径额骨、眉弓、帽状腱膜(颅顶筋膜)、后头脊(枕外隆突)、腰骶部筋膜(竖脊肌)、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腘绳肌、股骨髁、腓肠肌(跟腱)、跟骨、足底筋膜及趾短屈肌、趾骨跖面。
帽状腱膜使起自足底的后表线,在后侧的最高点、枕肌处拐弯,连接至额部。
对身体姿态的保持有重要作用。
有趣的是,这样的结构在足底也可以找到。
腓骨长肌止于第一跖骨基底部,胫骨后肌止于外侧四跖骨基底部,内侧肌长在外侧跖骨,而外侧肌又长在大脚趾。
腓骨短肌止于第五跖骨外侧结节,通过筋膜直接和胫骨后肌相连。
所以胫骨后肌和腓骨长、短肌像塑料袋一样提起内外侧纵弓,从人体最下方的足部,给与人体一个张力转折点。
那可想而知,腓骨长、短肌或胫骨后肌无力时,就像塑料袋的提手被拉长,会引起足弓塌陷。
颅顶部也是一样,枕肌、额肌、帽状腱膜就是倒过来的方便兜。
周星驰版鹿鼎记里,韦小宝和多隆查封鳌拜家产,提到满清有一种酷刑,台词如下:
“多隆:大人,唱得不好也不用哭嘛! 韦小宝:混账,我是因为伤心而哭,想不到敖拜这个奸贼搜刮了这么多民脂民膏,我是为国家为人民而哭的! 多隆:噢,伟大,伟大呀韦大人! 小兵:多大人!鳌拜的家产点算完毕! 多隆:大人,初步点算敖拜的总家产一总是三十八万两! 韦小宝:这奸贼,居然捞到这么多钱!我这辈子最讨厌的就是贪污的,我一定要启奏皇上,将贪污的人五马分尸! 多隆:大人,小人有一点点看错了,敖拜的家产应该是三百八十万两才对! 韦小宝:啊?仇恨似海洋,啊啊啊永难忘!我一定要再启奏皇上,恢复明朝对贪官的剥皮法,你知道是怎么样吗? 多隆:怎么样的? 韦小宝:首先把你整个人呢,埋在沙里面,埋好,只露出个死人头,然后用把刀在头中间切开,打开个死人洞,然后再用水银灌进你的伤口里面,哇!你整个人就会奇痒难止呀! 多隆:难止又怎么样啊? 韦小宝:难止就拼命找洞要钻了!这么敞开的头顶有个洞,哇里面皮也不要了,啾的一声就钻出来了!一不知何年何月得偿所望,觉不觉得痒啊,你? 多隆:好痒啊,大人!卑职看清楚了,敖拜的总家产是一千三百八十万两,还有很多是没记录的,卑职建议把它们全都搬到大人俯上,等大人点清之后呢再呈上去。大人。。。”
这个情节形象的举例了帽状腱膜对姿势张力的重要性,当人体失去头顶皮肤和筋膜,会是什么场景(我是个极度周星驰迷)
现在我们知道了”头顶”的重要性,该如何保养头顶呢?
保养方式:
用双手五指按压头部,先把劲压向深处,再前后拨动皮肤,按压深层的肌肉;待头部舒适,再移动位置,左右拨动,直至神清气爽,头部轻松即可。
推荐每天放松几次,每次三~五分钟,对缓解疲劳、改善记忆力有非常好的作用。
生活小贴士:
按摩帽状腱膜可以促进头顶部血液循环、改善脱发、掉发、记忆力减退、易疲劳的症状、降低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缓解眼部疲劳、改善财运(面相)、改善前、后侧柔韧性。
头顶淤堵,会产生哪些疾病?
适应症:
损伤时会引起头顶痛、脱发、记忆力减退、头晕、易累;
同时会伴随眼睛疲劳、偏头疼、牙疼、颞颌关节炎、前头疼、后头疼和颈痛;
还会造成面神经痛。
既然头顶这么重要,那它到底是什么结构?
和小邱来一探究竟吧!
帽状腱膜
头顶下面主要是一块致密的筋膜,叫做帽状腱膜,我们来一起看看它的范围、作用、神经和循环;
肌连接:
帽状腱膜起于枕肌上缘,
止于额肌上缘。
功能:
连接枕、额肌;传递张力;维持姿势。
神经支配:
帽状腱膜受面神经分支:
耳后支、额神经、枕大神经支配
循环:
帽状腱膜的血液循环分布,主要是额动脉、静脉。
额动脉,分为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为眼动脉的终支。经眼眶内上角出眼眶,供应额部、鼻根及鼻背。
额静脉,分为滑车上静脉和眶上静脉,经眼眶内上角出眼眶,负责额部、鼻根鼻背区域的静脉血回流。
及枕动脉、静脉。
枕动脉,于二腹肌后腹下缘处发自颈外动脉,行经胸锁乳突肌等深面,多在枕外隆凸外侧约38mm处穿入枕部皮下,继行向上至颅顶枕部。
枕静脉,与枕动脉伴行,起自枕部静脉丛,通常在头最长肌深面,然后行于二腹肌后腹和头上斜肌之间的枕动脉沟,向下走行至乳突间内侧,汇于颈外筋脉。
原来头顶有这么大的学问。
中医穴位汇聚之地,西方力学转折之处,你学会了吗
#头疗治全身#
往期文章:
家长们注意啦!预防扁平足,要从娃娃抓起!
《肌肌复唧唧》--中考神器“额肌”
大众篇-一招治好你的颈椎病
运动后手臂麻木?怎么回事!?(教练必看)
运动康复小邱和小邱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