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王林威
初诊年5月22日男性60岁建筑工人
主诉:颈部两侧拉紧感,肩颈及上背部沉重盔甲感,手臂部前外侧呈线状麻痹疼痛至拇指三月余。近一年余,颈后,肩部,上背部皮肤逐渐变硬,呈现出盔甲紧箍感。
查体:颈部活动度可,左右转头时对侧肩颈部疼痛加重,左右侧头时对侧颈侧面绷紧疼痛加重,后仰时后颈部紧痛,
患肌触诊:肱桡肌(++),肱二头肌(++),斜方肌(++++),菱形剂(+++),胸锁乳突肌(++),头颈夹肌(++++)。
诊断:颈椎病,硬皮病(疑似)?
临床思路:通过主诉将目标患肌大致锁定为颈部及手臂前外侧肌群。通过进一步查体及触诊,从疑似范围内确诊患肌。
治疗:从上臂肱桡肌附近进针远程轰炸,做握手掰腕、上肢上抬阻抗再灌注活动;对准肱二头肌进针,做屈肘阻抗再灌注活动;对准上斜方肌进针,做手臂上举,颈部侧屈阻抗再灌注活动;对准菱形肌进针,做手臂后伸阻抗再灌注活动;对准胸锁乳突肌进针,做颈部侧屈、转头阻抗再灌注活动;对准头夹肌进针,做头部后仰阻抗再灌注活动。
细节:对准斜方肌,菱形肌,头夹肌等进针时,进针困难,阻力巨大,像扎在牛皮上一样,且患者没有感觉到针刺的痛感。
二诊:年5月26日
颈部两侧拉紧感仅剩一点,肩颈及上背部沉重盔甲感消失,皮肤变柔软,手臂部前外侧呈线状麻痹疼痛至拇指消失。(下附二诊前拍的视频)
患肌触诊:肱桡肌(+),肱二头肌(+),斜方肌(++),棱形肌(++),胸锁乳突肌(++),头颈夹肌(++)。
治疗:进针及再灌注动作基本同前
细节:上次僵硬的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并且患者对于针扎痛感感变得较为敏感。所以二诊精简了进针点数量。
分析:
1.患者手麻一次就基本恢复,考虑此麻痹为局肌肌肉血液循环差,缺血所致,经浮针治疗后,可迅速改善。
2.皮肤如皮革样僵硬绷紧,提捏不起,局部暗沉,色素沉着,经浮针治疗后,皮肤松软,可提捏,肤色仍暗沉。浮针治疗效果超出我的预料,结合浮针气血新论,考虑浮针改善了局部气血状态,放松了肌肉,濡养了肌肤。
3.一诊时,患者没有针刺感。二诊时患者有明显的针刺感。其实这种现象,我们在临床中也遇到很多,特别是如果一诊时患者主诉疼痛较重,且浮针治疗后,效果明显。二诊时,其针刺感会变的较前明显。猜测可能是由于一诊时肌肉血液循环障碍,肌筋膜紧张的对比度变化所致。两次诊疗时,浮针是由进针器打入,其针刺刺激几乎没有太大变化,变化显著的是患者的病痛,当病痛显著时,对比显得浮针针刺很小或无感,病痛减轻时,对比显得浮针针刺感较为明显。
此中原理仅为猜测,仍需多方验证。
-------------------------------------------
作者:王林威
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医院孙健浮针教学基地进修三个月,年于南京浮针医学研究所学习1周,现为符仲华浮针医学德健广州工作室主治医师门诊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