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氧颗粒污泥(aerobicgranularsludge,AGS)是在有氧条件下,微生物通过自聚集形成的表面光滑、结构密实、沉降性能良好、污染物降解效果明显的微生物聚集体。污水处理系统中,常见的微生物聚集体还有生物膜和絮状污泥等。好氧颗粒污泥(AGS)因其沉降性能良好、利于维持较高的生物量、易于固液分离、能够承受较高的有机负荷,以及实现同步脱氮和除磷、降低污水处理成本等诸多优点,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成为微生物处理污水的应用研究热点之一。好氧颗粒污泥一般呈浅黄色或橙黄色球形或椭球形,粒径一般为0.5-2.3mm,平均密度约为1.04-1.05×kg/m3,污泥沉降比(SV)在14-30%之间,表面光滑致密、含有大量孔隙。好氧颗粒污泥粒径一般0.3-4.5mm且结构紧密。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可有效延长污泥在反应系统内的停留时间,从而可使世代周期较长的硝化及反硝化微生物能够通过固定增殖而积累较高的微生物量。1、结构一般而言,具体的好氧颗粒结构与水背景密切相关。好氧颗粒污泥在好氧条件下培养形成,由外至内形成了好氧区、缺氧区和厌氧区。因为颗粒的溶解氧梯度原因,对参与脱氮的细菌的分布上,亚硝酸菌位于外层,次外层是硝化细菌,反硝化菌位于颗粒内层。这样的结果中,作为优势菌群的亚硝化细菌完成对氨氮的亚硝化作用,位于其里的硝化菌由于受到高浓度游离亚硝酸和氧的限制,使得硝态氮、亚硝态氮形成一种平衡,即实现亚硝态氮的一定程度积累与转化为硝态氮,分层结构使得反硝化细菌能够在颗粒污泥内部存活,内层的低溶解氧有利于实现反硝化过程。2、功能如同大分子生物物质和化学物质,结构往往决定其功能。好氧颗粒的形成与多种复杂性因素有关,对应的结构特征也同样决定了其对应的功能。如结构介绍中所说明的,其中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的平衡,以及反硝化功能的实现,其中往往会有短程反硝化现象的存在,这对其生化性能测定结果也会有合理的解释。好氧颗粒COD去除量与总氮去除量之比为1.84,该数值介于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COD去除量与总氮去除量之比1.71和全程硝化反硝化过程COD去除量与总氮去除量之比2.86之间。综合而言,其优点和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好氧颗粒污泥的分层结构使得异养菌、硝化菌及反硝化菌能够共存于其中,具有同步硝化反硝化及有机物去除能力,当溶解氧条件适宜时还能同步除磷。好氧颗粒的结构特点使得反应池中MLSS和MLVSS较大,具有良好的沉降性和泥水分离作用,还能维持系统中世代时间较长的硝化细菌的浓度,利于维护系统的稳定。好氧颗粒结构中,微生物种群丰富,增强了生化系统的污染负荷和容积负荷,提升了系统对负荷冲击的耐受能力,同时,也利于特殊降解功能菌群的栖息,提升了系统的有机物降解能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wbh.com/jbys/11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