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考点速记
第三章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1、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1)食管的解剖生理概要
食管长约25cm,分为颈、胸、腹三部,胸部食管为了便于描写,又分为上、中、下三段。
食管有三处较为狭窄:1处在食管上端,有环咽肌围绕食管的入口;另外一处在主动脉弓水平,有主动脉和左支气管横跨食管;最后1处在食管下端,即食管穿过膈的裂孔处。这三处狭窄是生理性的,但常为瘢痕性狭窄、憩室、肿瘤等病变的好发区域。
(2)胃的解剖生理概要
胃为1弧形囊状器官,上连食管,入口为贲门,出口为幽门,连接十二指肠。胃壁从外向内分为浆膜层、肌层、黏膜下层和黏膜层。胃是储存和消化食品的重要脏器,具有运动和分泌两大功能。
(3)小肠的解剖生理概要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十二指肠位于幽门和空肠之间,呈“C”形,长约25cm,分为球部、降部、横部和升部四部份是食品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黏膜分泌含有多种酶的碱性肠液,使食糜在小肠内分解和吸收。
(4)大肠的解剖生理概要
结肠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下接直肠。主要生理功能是吸收水份、贮存和转运粪便,还能吸收部份电解质和葡萄糖。阑尾起于盲肠根部,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点。阑尾动脉是肠系膜上动脉所属回结肠动脉的分支,属无侧支的终末动脉,当血运障碍时易致阑尾坏死。
直肠位于盆腔的后部,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长约12~15cm。以腹膜反折为界,直肠分为上段直肠和下段直肠,下段直肠位于腹膜外。肛管长约3cm,上自齿状线,下至肛门缘。
齿状线的临床意义:上皮组织、神经安排、动脉来源、静脉回流、淋巴引流以齿状线为分界,以上为黏膜、自主神经、直肠上下动脉、门静脉分支汇入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以下为皮肤、躯体神经、肛管动脉、下腔静脉汇入腹股沟淋巴结。直肠与肛管周围有数个间隙,常见的有骨盆直肠间隙、坐骨肛管间隙和肛门周围间隙,其内充满脂肪结缔组织,是容易产生感染的部位。
直肠的主要功能是排便,也能吸收少许水、电解质、葡萄糖和部份药物,还能分泌粘液以利排便。
(5)胆道系统的解剖生理概要
胆道系统包括肝内和肝外胆管、胆囊及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括约肌)。胆道系统具有分泌、储存、浓缩和输送胆汁的功能。
(6)胰腺的解剖生理概要
主胰管直径约2~3mm,其近端多与胆总管会合成壶腹,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这类共同通路或开口是胰腺疾病和胆道疾病相互关联的解剖学基础。胰腺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
(2)临床表现
1.鹅口疮:本病特点是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一般无全身症状,重症时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乃至可蔓延到咽、喉头、食管、气管、肺等处,出现拒食、吞咽困难等。
2.疱疹性口腔炎:传染性强,可在托幼机构产生小流行。本病应与由柯萨奇病毒引发的疱疹性咽峡炎鉴别。后者常发生于夏秋季,疱疹主要在咽部和软腭,不累及牙龈和颊黏膜,颌下淋巴结不肿大。
3.溃疡性口腔炎:初起时口腔黏膜充血、水肿,继而构成大小不等的糜烂面或浅溃疡,散在或融会成片,表面有纤维性炎性渗出物构成的灰白色假膜,易拭去,但遗留溢血的创面。全身表现为患儿哭闹、烦躁、拒食、流涎,常有发热,体温可达39~40℃,颌下淋巴结肿大。
(3)医治原则
以清洁口腔和局部涂药为主,发热时可用退热剂,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可选用有效抗生素。注意水份和营养的补充。
(4)护理措施
1.增进口腔黏膜溃疡愈合
(1)保持口腔清洁: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清洗溃疡面,较大儿童可用含漱剂。鹅口疮患儿宜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逐日2~4次,以餐后1小时左右为好。
(2)按医嘱正确涂药:鹅口疮患儿局部涂10万~20万U/ml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溶液;为预防继发感染,可涂2.5%~5%金霉素鱼肝油。溃疡性口腔炎可涂5%金霉素鱼肝油、锡类散等。
2.减轻口痛:避免酸、咸、辣、热、粗、硬等刺激性食品。涂药时运用棉签在溃疡面上滚动式涂药,不可磨擦,以避免使患儿疼痛加重。因疼痛影响进食者,可按医嘱在进食前局部涂2%利多卡因。
3.避免继发感染及交叉感染:护士为患儿进行护理前后要洗手,患儿的食具、玩具、毛巾等要及时消毒,鹅口疮患儿使用过的奶瓶、水瓶及奶头应放于5%碳酸氢钠溶液浸泡30分钟后洗净再煮沸消毒。疱疹性口腔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应注意与健康儿隔离,以防沾染。
北京白癜风的治疗白癫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