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颈痛 > 疾病病因

高血压的日常调理穴位

点击蓝字我们

前期我写了一篇《高血压一定要长期服药、终身服药吗?》

很多人认为高血压一旦形成,就需要长期吃药,甚至终生吃药。

其实这样是非常被动的,如何变被动为主动?

如果发现早期就采取一定的调养措施,也可以有效缓解。

相比起吃什么食物降压,通过自身的调节指导降压更安全更科学。

刚好有朋友让给出具体的建议,我便总结下来,已备大家不时之需。

1.百会穴

位置:头顶正中心,两耳尖连线的中点。

百会穴为诸阳之会,位于巅顶,可泻诸阳之气,防止气血上逆雍滞于头部。

临床中高血压患者反馈头懵头晕时,拍打头部十多分钟,头脑明显会清醒轻松。(属于局部取穴)

2.曲池穴

位置:先弯曲上肢,在手肘关节中点凹陷处。

也即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3.合谷穴

位置:可以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一提到合谷穴,都知道可以治疗牙疼。

合谷穴和曲池穴均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均可清泻阳明,理气降压。

4.太冲穴

位置: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

解剖部位是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

太冲穴属于足厥阴肝经,高血压患者一部分跟情志不舒、容易急躁易怒有关。

“怒则气上”,经常发脾气的人气血往上走,气厥于上,肝阳上亢,久而久之,成为高血压的发病因素之一。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眩晕(今一部分指代高血压)与肝相关,太冲穴为肝经的原穴,可平肝降逆。

5.耳背降压沟

6.风池穴

位置: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

平时按揉风府穴、风池穴,一方面疏通经络有效放松,直接缓解高血压、颈椎病,另一方面祛风散寒起到防病于未然。

风府穴、风池穴有以“风”字命名,这些部位最容易遭受风邪的侵袭,俗语说“神仙也怕脑后风”,这些穴位具有祛风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一部分高血压跟颈椎病有关,中医认为受风着凉也是高血压颈椎病的重要形成因素之一。

做过推拿的朋友应该有体会,推拿颈部肩部后感觉脖子以上头部明显轻松,那么平时给自己或者家人做也会受到效果,辅助降压。

7.太溪穴

位置: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

8.涌泉穴

位置: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太溪穴、涌泉穴属于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可引火下行、滋养肾水。

9.降压穴

位置:位于足弓划“十字”,“十字”交点即为此穴。

此穴是王文远创制的平衡针之一。

太溪穴、太冲穴、降压穴,均位于人体足部,高血压取此三穴,体现了“上病下取”的治病理论。

10.内关穴

位置:腕横纹上2寸、两根筋中间的点就是内关穴。

内关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心主神明”,内关穴可以宽胸理气、安定心神,缓解焦虑,从而缓解因精神压力过大引起的血压升高。

同时,太冲穴、合谷穴又称为人体的“四关穴”,太冲为阴,主血,合谷为阳,主气,一阴一阳,气血双调。

百会穴、涌泉穴,上下相应,平衡上下阴阳。

在对证治疗的前提下,还有很多穴位是有效果的。以上十个穴位便于寻找,故先大概罗列以备日常所需。

平时可以长期按揉,一天一到三次,一次十五分钟左右,根据情况,或局部取穴,或对应远端取穴,均能起到一定的降压效果。

如果配合大夫辨证针灸或者中药,则效果更加。

遇见中医

一个真实有用的

长按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殿治疗方法
白瘕风能治疗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wbh.com/jbby/8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