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颈痛 > 疾病病因

中国老年高血压诊治共识老年高血压有十大

近期,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共同制定的《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版)》正式发表。

老年高血压的诊断

共识指出,年龄≥60岁、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定义为老年高血压。收缩压≥mmHg,舒张压90mmHg,定义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

老年高血压有十大特点

1.收缩压增高为主

老年人收缩压随增龄升高,舒张压在60岁后呈降低趋势。

2.脉压增大

即脉压40mmHg,老年人的脉压可达50~mmHg。

3.血压波动大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易随情绪、季节和体位的变化明显波动。血压波动增加了降压治疗的难度。血压急剧波动时,心脑血管事件及靶器官损害可显著增加。

4.清晨高血压多见

5.体位性低血压

从卧位改变为直立体位(或至少60°的直立倾斜试验)3min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同时伴有头晕或晕厥等脑循环灌注不足的症状。老年高血压患者伴有糖尿病、低血容量,或使用利尿剂、扩血管药物及精神类药物时,更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因此要注意测量卧、立位血压。

6.餐后低血压

进餐后2h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餐前收缩压≥mmHg、餐后收缩压90mmHg,并于进餐后出现头晕、晕厥、心绞痛等低血压相关症状。

7.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表现为夜间血压下降幅度10%(非杓型)或20%(超杓型),甚至夜间血压反较白天升高(反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更易发生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老年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发生率可达60%以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靶器官损害关系密切。

8.诊室高血压

白大衣高血压,指患者就诊时由医生或护士在诊室内所测血压收缩压≥mmHg,或舒张压≥90mmHg,而在家中自测血压或动态血压监测不高的现象。老年人诊室高血压常见,易导致过度降压治疗。对于诊室血压增高者应加强血压监测,鼓励患者家庭自测血压,必要时行动态血压监测评估是否存在诊室高血压。诊室高血压患者常伴有代谢异常,心脑血管风险增加。

9.多种疾病并存,并发症多

老年高血压常伴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部分患者多种疾病并存。老年患者脑血管病常见,应注意筛查和评估。若患者存在≥70%的双侧颈动脉狭窄或存在严重颅内动脉狭窄,过度降压或血压波动可增加缺血性卒中的危险。

10.有些高血压容易漏诊、误诊

(1)继发性高血压:如肾血管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及嗜铬细胞瘤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可导致高血压或使高血压加重,表现为夜间睡眠或晨起血压升高,血压昼夜节律改变。

(2)隐匿性高血压:诊室血压/90mmHg,家庭自测血压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85mmHg;动态血压监测日间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85mmHg。

(3)假性高血压:是指袖带法所测血压值高于动脉内测压值的现象,收缩压增高≥10mmHg或舒张压增高≥15mmHg,多见于严重动脉硬化老年患者。

降压治疗目标及诊治流程

总体上,≥65岁老年人推荐血压控制目标/90mmHg,若能够耐受可降低至/90mmHg以下。

合并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建议采取个体化、分级达标的治疗策略:首先将血压降低至/90mmHg,耐受良好者可降低至/90mmHg。年龄80岁且一般状况好、能耐受降压的老年患者,可降至/80mmHg;≥80岁的患者,建议降至/90mmHg,如能耐受可降至/90mmHg。

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降压治疗应慎重,不应过快过度降低血压,如能耐受可降至/90mmHg。过度降压会增加老年人晕厥、跌倒、骨折和死亡的风险。

伴有缺血性心脏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强调收缩压达标的同时应







































福建白癜风医院
皮肤病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wbh.com/jbby/8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