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颈痛 > 疾病病因

黄元御治风湿颈椎病补充创新

黄元御治风湿颈椎病法+补充创新

导言:黄元御《四圣心源》治风湿颈椎病法,整合了前面文章精华要点大全,并有重要的补充。

过去都是腿脚风湿病多,现在风湿颈椎病比较多,多是工作造成的,有年轻化的趋势,中年人较典型……

颈椎疼,会脖子肿、脖子疼、手指/脚趾发麻、头晕、头疼(偏头痛、后脑勺疼),有时还诱发牙疼上火、有时舌头发硬……

清代医圣黄元御(黄药师),是值得所有人铭记的、离我们今天最近的医圣!虽然至今很多中医人没有开正法眼的,还不知道他的价值。黄元御(黄药师)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况其一生。

他重新传出了自魏晋以来失传了上千年的医圣真传,他实际上是清朝以来出现的,绝无仅有的一代医圣。他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

他还是清军四川军医馆——久真堂的祖师爷。金庸《射雕英雄传》上的东邪西毒,东邪黄药师,原型就是他的名头。

●黄元御在北京虽然受乾隆皇帝眷顾,医院的官僚和庸医们,很嫉妒和排挤他。黄药师因此在北京发奋著书,一共写了十一种医书,可谓是慈悲至极!为了拯救芸芸众生,呕心沥血!

他是看透了自魏晋以来年来,真中医的精髓已经失传,历代庸医们写书多是胡说八道草菅人命。

他效法东汉医圣张仲景,重新传出真正的中医之道,一扫蒙在中医上空的阴霾!(在文末再详细说说黄元御的生平。)

一、黄元御讲风湿颈椎病的原理:

1、颈椎病多是风湿关节病(外中风)

(《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历节根原)

?外中风:指的是风湿关节病一类的。体内火力不足、土湿肾寒,但并没有风木郁结在内脏。往往是在出汗后,汗毛孔开张的时候,忽然被风湿之邪自外侵入骨节、筋骨疼痛。就是内伤正气不足、又外感风湿(外部风邪是主要病因)。

比如风湿颈椎病,多是颈椎长期疲劳、夏天经常吹空调冷气,或者天冷时凉风吹袭颈椎,凉气进去了。就是内伤正气不足、又外感风湿。

风湿(外中风)症状:

颈椎病/腰椎病、风湿关节痛,会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颈椎病,脖子肿、脖子疼、手指/脚趾发麻、头晕、头疼(偏头痛、后脑勺疼,有时还诱发牙疼上火、有时舌头发硬……(其它腰腿疼,坐骨神经疼,全身到处疼痛,病因类似。湿气上逆了,或者湿气下沉,湿气到了哪里哪里就会疼)。……

过去都是腿脚风湿病多,现在风湿颈椎病比较多,多是工作造成,有年轻化的趋势。中年人较典型。颈椎疼,手脚有时发麻、头晕、头疼。

因为现在风湿病的诱因多是工作疲劳、伤了正气,而现在的工作,很多人颈椎容易疲劳受损。长时间一个姿势工作,造成颈椎疲劳(局部正气原局有伤了),夏天吹空调凉气进入骨节了,或者冬天出了汗以后(或喝了酒以后),被凉气吹进骨节了。

脖子那里若有了疲劳内伤,又暴露在外面,是最容易被风湿邪入侵的。外邪专门到有内伤的地方去,因为那里正气不足,其他地方正气足就不发病。

这也是一种中风,但是叫“外中风”。不同于“内中风(心梗脑梗偏瘫)”。

黄元御《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历节根原,原文是这么说的:

“历节者,风寒湿之邪,伤于筋骨者也……,寒则凝冱于溪谷之中,湿则淫泆于关节之内,故历节病焉……其病成则内因于主气,其病作则外因于客邪。汗孔开张,临风入水,水湿内传,风寒外闭,经热郁发,肿痛如折……

此亦中风之类也,而伤偏在足。(注:这里解释为什么过去都是腿脚风湿病多?但是现在的颈椎病多。)盖以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寒湿,地下之浊邪,同气相感,故伤在膝踝。诸如膝风、脚气,色目非一,而究其根原,正自相同。”

“历节风证,肢节疼痛,足肿头眩,短气欲吐,身羸发热,黄汗沾衣,色如柏汁。此缘饮酒汗出,当风取凉,酒气在经,为风所闭,湿邪淫泆,伤于筋骨。湿旺土郁,汗从土化,是以色黄。其经络之中,则是湿热,其骨髓之内,则是湿寒。”

但风湿颈椎病等不是多大的病,不要听西医乱吓唬。

●比如说风湿颈椎病,出现头疼头晕,甚至舌根发硬,这都是湿气上逆了。

网上那么多人问,颈椎病为什么有时舌头发硬?

很多西医都回答:舌头发硬不是颈椎病,一定是脑血管病。得去做脑CT检查云云。

有人问:检查都已经全做完了,花了大几千,不是心血管和脑血管的病,为什么还是这样?

这些人就回答不了了,还不承认他们自己不行。

你让他们治?一准又给你治标不治本,让你长期好不了。

你说你有医保家里也有钱?那最好。就给你开刀,做手术,换骨头,再坑你多少万块,实际上会留下一堆后遗症!

其实颈椎病就是湿气到那里了,再上逆一点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只要有效去风除湿就没症状了(怎么才有效?这就不一定能直接贴到病灶,得根据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经络穴位)。

西医大多数是小病大治,治不好,或治好局部,留下一堆后遗症……

其实,舌头发硬这个并发症,在《四圣心源》卷八舌病一节,黄药师特别强调过,不过是那里有了湿气(具体来说,前面我推导过,可以是阳明胃经不降,戊土显示的土的本气就是湿气):

“若中风舌强语拙,或一切杂证舌萎言迟(舌根发硬、舌筋紧说话不清),皆是脾肾湿寒,勿用清凉滋润之药!”

(这种情况不用能滋湿的药,阿胶、地黄之类,都含有此类,滋补肾阴,却会滋湿!)——这种情况宜温补中阳除湿为主。

《四圣心源》又引《素问》说(大意):足三阴经都绕舌,且舌强筋紧,病在乙丑足厥阴肝经(根原为土湿木郁)。

●现在颈椎病,由于多是工作造成,有年轻化的趋势。中年人较典型。

症状颈椎疼,手脚有时发麻、头晕、头疼。

根原:多是土湿水寒,肾阳不足→颈椎腰椎受了疲劳→外感风湿造成的。还会引起上面说的一系列并发症。

(病灶迁延日久严重时,会形成骨质增生变形,压迫神经,加剧手脚发麻。但是仍然可以用黄元御的方法,直接治本,最终病灶自己会消失!)

治疗方法的主要思路:最对症的治法,温补肾阳为主。同时用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的药。

注意:

1)、这个病一般都是肾阳虚,需要补肾阳!而不是滋补肾阴,所以不可用地黄来滋湿伐阳(往往会引起湿气上逆,舌根发硬)。

——自宋朝以来医书,多是黄药师所破斥的观点,庸医喜欢用地黄补肾阴,就会造成南辕北辙,抵消其他药的功效,或许其他药力先好了一些,随后其实长期好不了。

2)、风湿关节病,不属于心梗和脑梗,和老年人的中风偏瘫治法完全不同!黄药师《四圣心源》卷7中风根原一节,黄药师特别强调:对于老年人的中风偏瘫(水寒土湿→木郁,木不生发/不能达表,木达则风息。要以温阳通经为主),切不可用羌活、独活、秦艽、防风,等等一切驱风防风的药!(治疗风湿病的,也就是四圣心源“中风根原”下一节“历节”,对于外感风寒湿气侵入筋骨的,才用那类药。)

2、黄元御讲颈椎病症状的六经原理:

黄元御《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历节根原,这样简要地说过风湿关节病的症状的六经原理:

“足之三阴,起于足下,内循踝膝,而上胸中。而少厥水木之升,随乎太阴之土,土湿而不升,则水木俱陷,于是癸水之寒生,乙木之风起。肉主于脾,骨属于肾,筋司于肝,湿淫则肉伤,寒淫则骨伤,风淫则筋伤。筋骨疼痛而肌肉壅肿者,风寒湿之邪,合伤于足三阴之经也。”

你能看懂吗?很难吧。

想要黄药师详细讲讲?不可能。

因为黄药师太忙了,看病工作之余,又发奋为拯救芸芸众生,写了十一本医书!最忙的时候3个月就写了20万字!你要知道,古人写书的时候,都是毛笔写在纸上,电脑都没有,那才叫辛苦啊!可以说是呕心沥血,所以祖师爷根本没时间细说,都是简明扼要一说。

所以每个病为什么发生那些症状,他不可能都给你写详细推导过程,都是简要几句话一说,就开方子了。

后人得有极高的悟性,会举一反三,认真参究,才能真正弄明白。一般人看完,只能朦朦胧胧地,能够知道是什么病,会套用方子,就了不起了!

但是,黄元御《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讲述过六经之病的原理。那条经络病了以后,会影响到哪条经络?都会表现出什么症状?从黄元御《四圣心源》讲的原理,一推导就清清楚楚的。

你不要以为这是中医书上都有的。错了。这是黄元御独传的“四圣心法”,他独家重新传出的、早已失传了一千多年的中医真传秘诀!

前面我说过几次:从六气知六经之病情状,乃四大医圣(黄帝、岐伯、秦越人(扁鹊),张仲景)之心法源头,几乎是中医的不传之秘!可惜从东汉张仲景之后(魏晋以来),早已失传了一千多年。

学《四圣心源》,胜学庸医万年!

↑清朝乾隆帝的太医黄元御,从东汉张仲景之后(魏晋以来)近两千年,薪火独传的中医真人!是他又独家重新传出了“黄帝、岐伯、秦越人(扁鹊),张仲景”这四位医圣的心法主旨!

可惜从东汉张仲景之后(魏晋以来),这个秘诀早已失传了一千多年。所以,后世中医不得真传,多不通六经致病的原理,只看到表面显示出来的病症、不知内在根源,乱开药方,草菅人命!

天不生黄元御,千年如长夜

?↑《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太阳寒水一节末尾,黄药师轻轻一点,但又力重千钧:(大意)从六气知六经之病情状,乃四圣之心源也。自魏晋以来,绝无传者……

运用六经之病的原理,我们可以针对关心的一两种病,详细的推导出来风湿颈椎病,都是那些经络病了,相互关系如何?和为什么表现出那些症状?

我下面说这些这些书上都没有,是我应用黄元御的理论,针对这个病,给大家举例推导的。其他病症,读者可以举一反三。

(这个今天不展开讲。下一次我再专门写一篇《黄元御讲六经之病,及六气治法》)。

号主我来尝试推导颈椎病的六经原理如下:

寒湿之邪造成己土湿,直接造成足三阴经不升/下陷(足少阴肾经癸水、足厥阴肝经乙木、足太阴脾经己土);

同时,也会引起足三阳经不降/上逆(足阳明胃经戊土、足太阳膀胱经壬水、足少阳胆经甲木。)

①足三阴经从脚上升到胸,都随足太阴脾经己土上升。己土受湿了→太阴己土不升→少阴癸水不升、厥阴乙木也不升。

这三个经有病了,就会显出这三个经的本气(三阴经不升,病症一般显示在病灶在下部,颈椎病会显示在颈部以下的肩臂、腿脚):

足太阴脾经己土的湿气→脾主肉,伤脾肉,所以肉疼、肉水肿。

(又,足太阴脾经己巳下接经是手少阴心经丁午,往下到达手小指,所以小指会有麻木/僵硬)。

足少阴肾经癸水的寒气→肾主骨,伤肾/骨,所以骨疼。(又,足少阴肾经癸酉下接经是手厥阴心包经丁2戌,往下到达手中指,所以中指会有麻木/僵硬)。

足厥阴肝经乙木的风气→肝主筋血,伤肝/筋血、所以筋疼/筋僵硬蜷缩。所以手指/脚趾发麻木,或感到僵硬,这都是筋病了。(又,足厥阴肝经乙丑下接经是手太阴肺经辛寅,往下到达手大指,所以大拇指会有麻木/僵硬)。

②足三阳经从头下降到脚,都随足阳明胃经戊土/太阳膀胱经壬水下降。己土受湿了不升→阳明戊土不降→太阳壬水不降、少阳甲木也不降。

这三个经就也有病了(属于并发症),就会显出这三个经的本气(三阳经不降,病症一般显示在病灶的上部,颈椎病会显示在头上):

胃经戊土的湿气→湿气在上、头疼(前面)/舌发硬(阳明经在前);

膀胱经壬水的寒气→寒气在上、后脑勺疼(太阳经在后);

胆经甲木的风/相火之气→风火之气在上、偏头痛/牙疼(少阳经在侧)。

所以,颈椎病/腰椎病、风湿关节痛,会一系列连锁反应。颈椎病是:脖子肿、脖子疼、手指/脚趾发麻、头晕、头疼(偏头痛、后脑勺疼,有时还诱发牙疼上火、有时舌头发硬……

以上推导,还需要熟记十二经循行次序图。如上。

以前我专门讲过:12经脉配脏腑干支升降与接经次序

具体经络起止点,还要熟记《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经脉起止:

手足三阴经,记住: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在中。

足之三阴,自足走胸。

足太阴行身之前,自(足)大指(注:趾),上内踝,入腹,上膈。

足少阴行身之后,自(足)小指(注:趾),循内踝,贯脊,上膈,注胸中。

足厥阴行身之侧,自(足)次指(注:趾),上内踝,抵小腹,贯膈,布胁肋。

三经皆自腿里而走胸,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在中。

足三阴经又下接手三阴经:手之三阴,自胸走手。

手太阴,自胸,出腋下,循臑内前廉,入寸口,至大指。

手少阴,自胸,出腋下,循臑内后廉,抵掌后,至小指。

手厥阴,自胸,出腋下,循臑内,入掌中,至中指。

三经皆自臂里而走手,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在中。

手三阳之走头,足三阳之走足,皆属其本府(腑,六腑),而络其所相表里之藏(脏,六脏)。

足三阴之走胸,手三阴之走手,皆属其本藏(脏,六脏),而络其所相表里之府(腑,六腑)。

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

六阳六阴,分行于左右手足,是谓二十四经也。

《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太阳寒水一节。黄药师说:“《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证。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此义魏晋而后,绝无解者。先圣之法,一线莫传,凌夷至于今日,不堪问矣。”

《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吐血一节。黄药师说:“血证是虚劳大病,半死半生,十仅救五。?而唐后医书,皆滋阴泻火,今古雷同,百不救一,实可哀也。”

所以说:清乾隆帝太医黄元御,是从东汉张仲景之后(魏晋以来)近两千年,薪火独传的中医真人!是他又独家重新传出了“黄帝、岐伯、秦越人(扁鹊),张仲景”这四位医圣的心法主旨!

黄元御治中风法+补充创新

↑前面这一篇比较详细的讲过黄药师的生平,以后再补充,要好好讲讲黄元御。

清代医圣黄元御(黄药师),是值得所有人铭记的、离我们今天最近的医圣!虽然至今很多中医人没有开正法眼的,还不知道他的价值。

3、黄元御治风湿(颈椎病)的方法:

《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历节根原,讲过一切风湿关节病(历节)的原理和治法、中药方。

《四圣心源》历节(风湿关节病)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四钱15克,麻黄二钱7克,

芍药三钱11克,知母四钱15克,

甘草二钱7克,白术二钱7克,

防风四钱15克,生姜五钱19克,(生)附子二钱7克。

煎大半杯,温服。

(方解:术、甘培土。麻、桂通经。知母、芍药,泻热而清风。防风、附子,去湿而温寒。湿寒内消,湿热外除,肿痛自平。)

若其病严重,不能很快奏效,加黄芪(来通行经络),乌头(来驱湿寒),无有不愈。

一切膝风、脚气诸证,不外此法。

乌头用法:炮,去皮、脐,切片,焙干,蜜煎,取汁,入药汤服。

如果药方用了不灵,仔细分析不灵的原因。

是否对症?

如果症状是对的,最可能是某个中药材不地道,劣质药材造成失效。

比如人工种植的某些药材,可能不达标。

再有比如:现在的附子(附片),因为乱炮制,药效大大降低,2增加了毒素,反倒不如直接用生附子(生附片)有效。

张仲景《伤寒论》、黄元御《四圣心源》上,如果没有特别指出炮,直接说附子二钱(7克),指的都是生附片,(如果没说炮,你用了炮的,恐怕得加大5倍用量、一两37克,效果还不一定有效,说不定有副作用)。

原因,你看:

附子炮制加毒是中医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请医者知晓

先行医社-01-14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wbh.com/jbby/13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