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颈痛 > 疾病治疗

针灸推拿,要注意配合时间与方位上

  现在中医方药外的治疗术越来越流行,例如扎针、艾灸、砭石、点穴、推拿等都大行其道,各类养生馆或理疗馆如雨后春笋般开设,散布在从城市到乡镇的大街小巷中。

  这股热潮也席卷了欧美等很多西方国家,例如美国有越来越多的组织和机构都配备了专门的针灸师,德国甚至将针灸等纳入了医保范围等。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类治疗方法,是因为这些方法大多操作起来简单易行,对一些疾病特别是亚健康问题,常能发挥其它方法达不到的疗愈效果。

  不过根据浩然长期观察与了解,许多从业技师只是掌握了某类方法具体的操作手法,而对于这些方法背后更深层次的“道”理,普遍缺乏足够的认知,如此也就可能造成:同样的治疗方法,对有些人十分有效,但对另外一些人就效果不佳,或者曾经对某人比较有效的方法,一段时间后再给同一个人施治,疗效却很差或很不稳定。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还与很多从业技师在“诊”上不过关有关,他们只是以背口诀的方式将症状与治疗方案简单地对应起来。殊不知中医的精髓就在于辨证,不但要对患者的疾病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要分出标本,必须遵循“理、法、方、术(施治)”四个步骤,才能拟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因此常会出现“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情况。如果不辨证,只是以呆板或固定的方案去对治疾病,碰对了就是神效,碰不对则效果很差。

学中医要首重道

  西方医学的“理”建立在科学的数理逻辑之上,其哲学思想根植于“还原论”,而中医的“理”建立在六经辨证、气血营卫、五运六气等基础上,其核心思想源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论”。道不同不相为谋,想要学好中医的诊与治,就得首先掌握中医的方法论,也就是以阴阳五行、干支八卦等为基本运算方式的“数术体系”。

  这就是为什么一代名医、被后世尊为“药王”的孙思邈,苦口婆心地劝诫后世学医之人,除了要深谙医学知识与诸部经方外,还必须精熟易经、阴阳禄命、面相手相、风水、六壬等,如此才能成为“大医”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在浩然的易诊培训班上,很多以前对于中医一窍不通,同时对易经八卦也很陌生的学员,刚学会起卦与分析,就能神奇般诊断出其他人身体诸多病症的原因。

  因为易诊是直接在中医的方法论与道的层面上去诊治疾病,所以看似质朴简单,但诊断的准确性却很高,治疗的效果也常出人意料。越是简单的方法,越接近于大道;越贴近于大道的,也就越有神奇的效果。不过可惜的是,易诊术所依附的中医之道,也就是古中医学的精髓,在今天普遍的中医认知中,大多已经被“科学的理性思维”与“数理逻辑方法论”干掉了,失其大道而徒余其术,长期以往,皮之不存而毛将焉附,中医的延续与发展恐怕也就岌岌可危了。

  例如中医中特别强调“三才”的关系,所谓“三才”,也就是“天、地、人”,人居于天地之间,必然受到天与地的影响。今天很多人认为所谓天地对人健康的影响,就是天气与物候可能引发人的疾病。这种说法不能说不对,但它仍然停留在“理”的层面,并没有从更深层次的“道”上看问题。

  其实真正的“天、地、人”三才,指的是人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力是以“全息感应”的方式发生的。其在中医诊疗中的具体应用,就是无论是诊病还是治病,都要同时考虑时间与空间这两个因素,并找到它们作用于人体的规律与感应点,如此才能又快、又准、又好地诊断与治疗疾病。

  不过以上的说法也不究竟,因为“天、地、人”三才中的“人”,严格意义上并非单指人类,也包含世间的万物——有生命的植物、动物以及没有生命的一切物质。人体同时也会与万物相互感应,在诊治疾病时,也要注意这方面的因素影响。

中医诊治要注重时间因素

  中医中对于时间因素的把握,主要体现为五运六气学说,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很多篇幅讨论了气运对气候与人健康的影响。自古以来的名医,也都十分重视随着时间变化的五运六气与很多疾病的特定关系,这方面的著作也汗牛充栋,浩然也就不展开过多篇幅讨论了。关于五运六气对气候与健康影响的具体案例,大家可以参看近段时间浩然撰写的《留心凶灾大祸——去年父亲今年母亲》、《出生那年已经决定你会得什么病》、《特别注意:春夏之交的心病!》(点击就可以查看)等文章。

  再多说一个情况,最近咳嗽的人突然增多起来,究其原因是因为这段时间的客气为“阳明燥金”,并临主气“少阴君火”,主运又为“火太过”,所以那些平时就肺虚肺燥的人,特别是老人与孩子,稍不注意感冒后,就会引发咳嗽,而且久治不愈,往往拖延很长的时间也无法止咳。又因为同气的关系,平时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不畅的人,在最近一段时间,肠胃可能就会经常不适,或者久病复发,或者久病加重等。

  五运六气所反映的气候特征,只是时间内涵的部分信息表达式,有时候这种信息还会体现在其它物质上,进而能“感应”人体。例如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小说《阴阳八卦》中描述了一个场景:在过去的天津卫某大户人家,数九寒天的,家里的太太突然得了怪病,怕冷怕热、怕光怕声、不吃不喝、半睡半醒,经当地的名医诊脉,结论竟然是“中暑”——夏天时内衣被太阳暴晒,暑气入衣,没有放凉就直接收入衣柜,冬天再穿,暑气入体,深入五脏,于是就中暑了!

  这个情节并非小说家信口雌黄,“冬天中暑”是有依据的。清代名医顾世澄编著的《疡医大全》专门指出:“暑月晒衣,不可便入箱柜之中,恐冬月服之,有中暑者。若吹透再收,便无此患。”如果对这个例子不理解、不相信,那是你还没有真正理解古中医与易医的奥妙精髓之处,像这类采集或利用时间信息来诊病治病的案例,不鲜于古代名医的著述与医案。

  例如清代名医叶天士曾有个一个广为流传的医案:曾有位孕妇怀胎十月,但孩子就是生不出来,请了医术与叶天士齐名于江南的名医薛生白来,药也吃了,但还是不管用,于是又紧急请来叶天士。叶天士看了薛生白所开的药方,方义甚佳,十分对路,心中奇怪为什么药物不见效呢?苦苦思索,突然心头一亮,在原方中加入了几片梧桐叶,结果产妇服用后,很快就顺利地产下胎儿,母子平安。

  为什么要加梧桐叶?这就是利用了时间的因素。大自然的时序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循环往复,胎儿的生长周期也与此相仿,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分,该落果而不落,是孕妇身体对时间讯息的感应出了问题。叶天士诊病当天恰值秋分之日,梧桐叶纷纷落下,人与自然互为相应,同气相求,梧桐叶就能把“天”的信息同步于孕妇身体之内,所以胎儿立下。

药物记载了时间信息

  今天很多学习中医的人,执着于药物的适应症,这种按照西医思路分析药物功用的方法,从方向上就是错误的,因此很难真正学会开方治病。例如在中医的本草中,记载了几百上千种药物,就拿腹泻来说,可能有几十上百种药都注明能对治腹泻。那么,下回你肚子痛的时候,你怎么从这么多的药物里,选取最适合自己病情的药呢?

  再举一个例子,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柳枝也是一味中药,就是我们常见的杨柳的枝条,最佳者为春天刚刚抽出的新枝嫩条。我们来看看按照本草记载,它的功用主要是:

  按照西医的分析,它的化学成为含有水杨甙,但你用水杨甙在身体内可以变成水杨酸,因此就能解热止痛来分析,上述很多的病症对治就解释不清。如果仅仅用它能入肝经与胃经,乃至性寒味苦来解释,问题是入肝经胃经、性寒味苦的药物也多了去了,为什么柳枝独有其特效呢?

  要说明白柳枝的功效,涉及的方面比较多,首先要明白一气周流的圆运动学说。肝之木气左升,如果木气郁陷,则会导致身体出现很多问题(具体就不论述了)。而春天新发的柳枝,携带着很强的春木生发的能量信息,进入体内后就能感应引导与之同气的肝木,左升化为君火,保持圆运动的正常运转。那为什么对治疗淋病、白浊、小便等有奇效呢?是因为柳枝的形态是下垂的,因此能气达下焦。

  那么,在针灸推拿等中医理疗过程中,应该如何结合时间的因素呢?结合时间的因素后,真的就能很大程度地提升疗效吗?此外,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没有说,那就是“空间”,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必须有一个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在疾病的形成和诊治过程中,除了时间,空间也是重要的作用力量,那么空间对于疾病会有哪些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又该如何善加利用呢?这些问题,浩然将在下一篇文章中继续给大家分享,欢迎您的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wbh.com/jbzl/108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