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有很多。躯体运动神经又脊髓前角由前根发出传出神经,直达效应器,效应器为骨骼肌;而内脏运动神经由脊髓灰质中间外侧核经前根发出,中间见过一个神经节,在此节换元后发出节后纤维,到达效应器,为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交感神经包括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节前纤维和节后神经元及节后纤维。
红色代表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T1-T12、L1-L3灰质侧角内的中间带外侧核,自此核发出节前纤维经前根而出。
交感神经节的位置:交感神经节包括椎旁神经节和椎前神经节。
椎旁神经节又称交感干神经节,一侧大约19到24个,由节间支串连构成左右成对的交感神经干。椎旁神经节上起于颅底,沿脊柱两旁排列,下端直达尾骨。
椎前神经节位于脊柱的前方,与椎旁节距离较近,彼此之间由丰富的纤维连接。包括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肠系膜上、下神经节等,分别位于同名动脉根附近。
节前纤维三种去向:1、终止于相应的椎旁神经节,于此交换神经元;2、先至相应的椎旁神经节,在交感神经干内上行至颈部或下行至骶部,在高位或者低位的神经节终止和换元。3、穿经椎旁神经节未换元,直达椎前神经节终止并换元。
节后纤维的三种去向:1、由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到不同节段的皮肤血管、汗腺及竖毛肌等;2、缠绕动脉随其分支走行,最终至动脉营养的器官;3、由神经节发出节后纤维直达靶器官。
颈交感神经干位于颈部脊柱前方,颈血管鞘后方,头长肌和颈长肌的浅面,椎前筋膜深处,左右各一个,呈对称存在,颈交感干分为颈上、颈中、颈下3个神经节,有时也存在椎动脉神经节。各部交感节除发支攀附动脉表面组成动脉丛,也发支组成一些重要神经丛。
1、颈上神经节:位于2~3颈椎横突孔前,是颈神经节中最大的一支,多呈梭形,其前面为颈鞘。其主要分支有灰交通支、颈内动脉神经、颈内静脉神经、颈外动脉神经、心上神经、喉咽支。
①支配上部颈脊柱的韧带和骨骼的灰交通支至上4对颈神经,随其分支分布到颈部皮肤的血管、立毛肌和汗腺;
②自节上部发颈内动脉神经至颈内动脉,形成颈内动脉丛(颈内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伴随动脉的分支,分布到眼神经,支配扩瞳肌和上睑的平滑肌,可出现眼部发干,发涩感);
③由节下端发颈外动脉神经至颈外动脉,形成颈外动脉丛,并伴颈外动脉分支,形成各动脉支的同名丛;
④发出颈静脉支随颈内静脉经颈静脉孔连于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⑤自颈上神经节发出喉咽支后进入咽壁,与迷走神经和舌咽神经的咽支组成咽丛;
⑥自节的下段发心上神经,沿颈总动脉后方入胸,加入心丛。
2、颈中神经节:由C4-5交感神经节合并而成,位于颈六横突水平,它是颈交感神经节中最小的一个,呈圆形、三角形、棱形或星形,有时可缺如。其主要分支有灰交通支、心中神经、甲状腺下支。
①该节发灰交通支至第5,6颈神经随其分支分布到颈部皮肤的血管、立毛肌和汗腺;
②节中分出甲状腺下支后,呈丛状缠绕甲状腺下动脉,分发至甲状腺;
③还分出心中神经(心神经中最粗大者)入胸腔加入心丛。
3、颈下神经节:是由第6-8颈交感神经节合并而成,位于第7颈椎横突与第1肋骨颈之间,约63%~80%者与第一胸神经节合并为星状抻经节,分支有交通支、心下神经、锁骨下动脉分支。星状神经节与颈中节之间有两条节间支相连。
①发灰交通支至第7,8颈神经和第一胸神经,随其分支分布到相应部皮肤的血管、立毛肌和汗腺;
②自节内经锁骨下动脉后方发出心下神经,与迷走神经的心支入胸腔加入心丛;
③发出锁骨下动脉分支,围绕锁骨下动脉行成锁骨下动脉丛,随动脉分布到上肢。
4、椎动脉神经节:出现率为74%,位于颈中、下神经节之间,椎动脉根部的前方,有时和颈中神经节合并,发出纤维多与星状神经节及锁骨下神经相连。
①灰交通支与颈4-5脊神经相连,随其分支分布到颈部皮肤的血管、立毛肌和汗腺;
②由其或者星状神经节发出椎动脉神经行成椎动脉丛可延伸至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进入颅内后伴随迷路动脉,分布到两耳,出现耳鸣,听力减退。)
目前主要存在三大假说,分别是交感神经受刺激说、椎间盘炎性因子说和椎动脉受刺激说。
1、交感神经受刺激说: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退行性变、颈椎间盘突出、颈椎不稳学说及椎间隙变窄等病变可直接压迫、刺激颈部交感神经而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颈椎后纵韧带上分布有密集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且与颈交感神经节具有一定传导通路,正是由于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受刺激才产生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
2、椎间盘炎性因子说:退变的颈椎间盘可产生炎性因子,刺激了外层纤维环和后纵韧带中的交感神经末梢或刺激到交感神经节,从而引起颈部交感神经兴奋。
3、椎动脉受刺激学说:交感神经主要集中于椎动脉后内侧,紧邻钩椎关节,当颈部外伤、颈椎失稳、钩椎关节的增生以及寰椎的椎动脉沟环对椎动脉的机械性挤压或刺激时,均可激惹椎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引起相应症状。
一般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以交感神经兴奋与抑制为主要表现,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
1、兴奋症状:①头面部症状:头痛:头疼和偏头痛,疼的部位主要位于枕部和前额,性质为钝痛。头晕:常伴有头晕、头脑不清、昏昏沉沉,神经症群: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②五官症状:眼部:视力模糊,视力减退,眼球胀痛,瞳孔扩大,眼睑无力或眼裂变宽;耳部:听力减退或耳聋;鼻咽喉部:鼻咽部不适、疼痛,流涕,声嘶甚至失音,咽喉不适,发干,异物感。③周围血管症状:血管痉挛症状:肢体发冷,远端苍白,发木,呈间歇性;④心脏症状:心律改变过速,心律失常,心前区疼痛;⑤血压异常:血压升高⑥括约肌症状:主要抑制膀胱收缩,表现为无尿或者少尿。
2、交感神经抑制症状(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①头部症状:头昏眼花、头沉。面部:发热、充血、麻木等。②五官症状:眼睑下垂、眼球内陷、瞳孔缩小、流泪、鼻塞、流涎。③周围血管症状:血管扩张症状:指端发红、发胀,或有烧灼感,怕热喜冷,项胸背亦可有灼热感。④心脏症状:心动过缓。⑤血压异常:低血压。⑥出汗异常:无汗或少汗,多在夜间或晨起时较重。⑦括约肌症状:急性发作前有尿频,尿急,排尿不尽,发作过后症状消失。
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在临床上主诉症状往往比较纷乱,有多种表现,而每一位病人的症状表现又不尽相同,有的患者只伴有一种症状,而其他大多数患者往往伴随多种交感症状,且其症状的出现似乎毫无规律可循,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对于一开始的疑惑,我认为可能临床上存在许多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患者,但由于它主要表现为其他系统的症状,可能许多患者不认为与颈椎有关,所以,来就诊的患者就少,诊断的也就较少。
所以对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诊断,首先症状上要有常规颈椎病的症状,如颈项部疼痛,活动不利等。其次,要有交感神经受刺激或抑制的症状,且症状的产生与颈部症状保持一致,最后要排除其他系统的器质性改变。
体征:交感型颈椎病的客观体征较少,一般查体颈部可扪及棘突、横突旁肌及肩胛上区等部位僵硬及压痛。屈颈试验及臂丛牵拉试验可为阳性。可能有颈部屈伸或旋转时活动受限。
辅助检查:交感型颈椎病的影像学改变无明显特征,可见典型颈椎病改变。X线: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骨质增生、退行性变、或有椎间隙变窄,椎体失稳,前后纵韧带钙化及生理曲度变直等变化。MRI/CT:颈椎间盘突出,但有的患者X线表现可无任何异常表现。
鉴别诊断:主要从症状和易混淆疾病进行鉴别:心率改变、心律失常、心前区疼痛与心脏病进行鉴别:首先,颈源性心脏疾病服用心血管药物后没有明显的改善;其次,颈源性心脏病,在活动后症状减轻,而心源性,活动后症状加重;最后,颈源性心脏病,心脏的症状与颈部症状同时并发。
血压升高与原发性高血压进行鉴别:首先,颈源性高血压服用降压药改善不明显,而治疗颈椎后症状减轻;其次,颈源性高血压,血压升高时,颈部不适症状增加,血压降低时,颈部不适症状减轻;最后,颈源性高血压经过手法治疗时,血压明显降低,但不治疗的间歇期血压存在明显的波动。
针刺治疗包括普通毫针和小针刀,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注意在进针时需谨慎,避开颈部血管,不要直接刺激交感神经节,针体到达节旁即可。
手法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解除颈部肌肉痉挛,分离、松解颈部组织粘连,纠正颈椎小关节错位。
牵引治疗减轻椎间盘压力,使椎间隙、椎间孔和钩椎关节得到扩大,同时还能稳定颈椎,使得颈椎内平衡得到恢复。更重要的作用是使椎间盘、钩椎关节内的交感神经纤维减去压迫和刺激,从而有利于功能的康复。
神经节阻滞包括交感神经节阻滞和颈椎硬膜外药物灌注治疗: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时,可直接阻滞患侧交感神经,这样不仅可使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受到阻滞,从而使其支配区域的肌肉收缩、血管运动、腺体分泌等受到抑制;还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改善大脑血液循环,改善临床症状。颈椎硬膜外药物灌注类似于交感神经节阻滞,硬膜外给药后,药物可直接作用于注射部位的颈交感干,达到迅速消除症状的目的。
上述方法适用于经保守治疗后患者症状仍无明显改善,暂时尚不需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
最后是我总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鉴别表,通过低级中枢、周围神经节位置、分布范围和作用这四个方面进行鉴别,详见表格。
记忆总结:副交感主要抑制机体耗损,腺体分泌增多,使血管扩张;交感是机体耗能增加、腺体分泌减少、使血管是收缩。
神经阻滞疗法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及分型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