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安全关乎群众生命健康。
在自来水经城市供水管网流向千家万户的过程中,高层住宅二次供水一直是面临的“老大难”问题。
今年上半年,在上城区人民政府、区城管局和清波街道等部门的通力协作下,中山苑这个交付时间超过22年的小区终于克服各种困难,正式启动高层住宅二次供水改造,通水后惠及4幢户居民,获得群众高度赞许。
“终于用上了干净又卫生的放心水!”看到流出的清澈自来水,中山苑的居民江阿姨喜上眉梢,而这些都要归功于杭州市两级人大代表连续多年的不懈努力。
建成于年的中山苑小区共有4幢高层住宅楼,当时,只在每幢楼安装一个总水表,各户安装一只分水表。每次缴纳水费,先由物业公司全额交至自来水公司,再由物业公司按分表走读数向每户居民收缴相应金额。
除了收取电费的不便外,因水力基础设施日趋老化、供水设施运维不专业,水质浑浊、水量不够、水压不稳等现象频发。
“打开水龙头,水流‘有气无力’,别说洗澡、洗衣服了,有的人家连热水器都没办法启动,水里经常混有泥沙和铁锈等东西,有时还有异味。”年末,市人大代表李国平在联络站接待选民时,居民呼声强烈。
“问题归结于供水系统,小区实际上是‘三次供水’,第一次供水到负一楼水泵房里的水箱,通过水泵加压到达每楼的屋顶水箱,再输送到各家各户。因原先自来水管都是铸铁材料,时间一长,腐蚀老化,才会总是流出浑浊、黄色的锈水。”
在多次实地走访小区听取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年初,李国平在杭州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解决中山苑户居民自来水一户一表问题的建议》,并在代表团审议时就中山苑安装一户一表、彻底根除二次供水带来的异味水作专题发言。但是,因二次供水设施属于居民小区或居民楼的公共设施,其维修、更换责任应由产权人也就是居民承担。
像中山苑这样的老旧小区,集资难成为横亘在小区面前的一大难题。
李国平的建议引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与李国平、社区工作人员、居民代表先后就水质问题,召开6次座谈会,既收集问题诉求,也真实了解改造存在的客观困难。
▲召开座谈会
“中山苑的水质问题,是杭州市老旧小区二次供水问题集中体现的典型案例。”
年,当时的市城管委相关领导带队就人大代表建议到中山苑实地查看,对水质进行了检测,并与李国平、居民代表进行面谈。带队的市城管局相关领导当着人大代表和居民的面,立下“军令状”:只要有改造的机会,一定把中山苑的供水问题解决好!
年5月,杭州市出台《关于主城区高层住宅二次供水的改造与管理实施意见》,明确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其中改造资金90%由政府进行补助,剩余10%由小区业主承担。正当代表和居民觉得事情迎来曙光时,一份调查结果又把中山苑居民拉回了现实——根据《实施意见》,小区要进行二次供水改造,原则上需要居民%通过才行,而当年,中山苑只有40%的居民同意签署“四问四权”,剩下的居民则因担心破墙装修、不了解管线铺设、承担费用有顾虑等原因持不统一或者观望状态。
为了做通居民的思想工作
上城区人大常委会清波街道工委借助“清波话坊”协调机制,通过“人大代表+专业律师”组合,建立起城管局、水务公司、小区业主、业委会、物业公司等多方的有效沟通桥梁,既收集居民对小区二次供水改造的意见建议,也通过专业人士帮助居民解答疑问。
▲多方有效沟通
区人大代表、柳翠井巷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申屠宇星则带领联络站的各级代表、居民骨干和议事成员组建二次供水“先遣队”,发挥“5+2”“白+黑”“晴+雨”精神,用最短时间完成逐门逐户走访,并对每户居民供水改造的诉求真实记录在案。
▲二次供水“先遣队”走访中山苑居民
情况的摸清摸透,为后续的顺利实施改造奠定了民意基础。
年,在杭州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经市人大代表票决,市政府年度十件民生实事项目正式出炉,老旧高层住宅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首次入选,计划完成个老旧老层住宅小区二次供水改造。
中山苑也顺利完成了“四问四权”民意调查,列入年二次供水改造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余万元。
9月1日,中山苑二次供水工程
正式进场施工
和其他小区不同,中山苑情况复杂,最多的一层有14户居民,不同的房型,其结构、管网也大为不同,作业面窄、改造难度大、系数高。
针对这些客观情况,区人大代表、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忠诚,人大街道工委主任陈兴义等代表迎难而上,利用双休日时间,召开城管局、水务公司、业委会、居民等参加的协调会,并多次邀请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分析,通过民意恳谈、难题共商、代表助力等举措,为中山苑量身定制了一套既符合二次供水改造整体要求,又满足居民生活便利的解决方案。
▲二次供水改造整体施工
??如,当需要在居民家中进行“破洞”改造时,代表选择恰当时间和居民提前协商,在其满意“装修图”后,方进场施工。
??又如,“先遣队”成员组建二次供水专项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