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头痛头痛可分为外感头痛,肝阳头痛,肾虚头痛,血虚头痛,淤血头痛,痰浊头痛。从经络方面看:前头痛为阳明,后头痛为太阳,侧头痛为少阳,巅顶痛为厥阴。一:经前头痛病症描述:经行前头痛,经行后痛自止,痛在太阳穴附近,用穴:头维治法:头维刺血立效,而针刺效果则不行。分析:女子月事与冲任二脉关系密切,尤其是冲脉。冲为血海,而冲脉隶于阳明,并足阳明上行,月经前冲脉血海有余,冲脉有热,冲脉血热循阳明上冲于头,头痛乃作,月事下,则血热下,头痛止。头维是足阳明胃经的最高一个穴位,亦为标穴,又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而此病不在气而在血,针刺乃调卫调气,故不效,然刺血以泄其血热,故立效。位置:额角发际直上0.5寸二:肾虚冲气上逆头痛病症描述:此种头痛时作时止,每遇用脑过度或房事后发作或加重,呈昏痛或胀痛或呈搏动感,喜重按,按之稍减。用穴:肓俞治法:针刺分析:肓俞为肾经之穴,又为冲脉所过之处,肚脐深处又为人之元气之所聚,针肓俞能补肾降冲,但本病要治本还是要休息大脑和节制房事,再以补肾中药调之。位置:脐旁0.5寸三:太阳头痛针束骨,足太阳膀胱经之输穴(第五跖骨小头后下方赤白肉交际处)四:阳明头痛针中脘,任脉穴(脐与剑突连线中点)五:厥阴头痛针太冲,足厥阴肝经之输穴、原穴(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外缘处取穴)六:少阳头痛针侠溪,足少阳胆经之荥穴(足背4、5趾缝间,跖蹼缘后方赤白肉交际处)第二章:眉棱骨痛足太阳膀胱经行于眉头,足阳明胃经行于前额,所以眉棱骨痛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因于外感者常伴有外感症状,病在足太阳膀胱经,因于内伤者,胃中浊热上升为痛,酒后和食后加重,舌红苔黄,脉滑数,病在足阳明胃经。亦有内伤外感均俱者。李东垣有专治眉棱骨痛之奇方为:防风、羌活、甘草各9克,酒黄芩3克,亦是取祛风清热降浊之意。以下穴位也往往能收到针入痛止之效。一:昆仑主治:外感眉棱骨痛治法:针刺,一侧疼痛针同侧,双侧疼痛针双侧,提插捻转泻法,治疗时叫患者反复皱眉活动疼处,留针30分钟,一般立效,如无效,则属胃火上攻,改针解溪。位置: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足外踝最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二:解溪主治:胃经浊热上攻所致眉棱骨痛治法:同昆仑位置:足阳明胃经之穴,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相当于系解鞋带之处。临床上针昆仑和解溪取效的关键有三点:一:辩证要准二:先按现针(按是为了确定辩证的正确与否)三:必须动针疗法第三章:牙痛牙痛分为火牙痛和虫牙痛,火牙痛又分为风火、虚火、胃火,虫牙痛龋齿牙痛。“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所以牙龈痛肿多属胃火,要清胃;牙齿松而痛是虚火,要滋肾。从经络角度看,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所以上牙痛取胃经穴,下牙痛取大肠经穴。一:风火牙痛症状描述:特点是牙痛遇风遇热则发作或加重,遇寒则症减,或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多见于根尖周炎初期或急性牙髓炎。用穴:翳风分析:翳风属三焦经穴,针之可泻三焦之火,又为祛风要穴,治疗风火牙痛直达病所,故针之往往立效。位置:耳垂后方的凹陷中二:胃火牙痛症状描述:特点为牙痛较剧,牙龈红肿,口渴、口臭、尿黄、便结、舌苔黄腻等胃热症状,多见于冠周炎,化脓性根尖周炎。用穴:内庭分析:内庭为足阳明胃经之荥穴,性擅清热,针用泻法,对多数胃火牙痛有效,如遇胃火严重,不效者,加刺下关,颊车等穴。位置:足背二、三趾间缝赤白肉际处三:虚火牙痛症状描述:特点是隐隐作痛,常于午后、夜间或房事后加重,牙龈多不红肿,常出现咬物无力,牙齿松动,牙龈出血,可伴腰酸、口干咽躁、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火旺症候。多见于慢性牙周病。用穴:太溪分析: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之原穴,具有补肾阴降虚火之功。治法:常双侧取穴,用补法。观肾虚之人,太溪穴处往往空虚凹陷,按之虚软,针后针孔也呈凹陷状,随着肾气恢复,针孔渐复。不少病人是下午5-7时发作,提前针可预防。位置:内踝最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四:龋齿牙痛症状描述1、浅龋。
龋蚀破坏只在釉质内,初期表现为釉质出现褐色或黑褐色斑点或斑块,表面粗糙。继而形成表面破坏。邻面龋开始发生在接触面下方,窝沟龋则多开始在沟内,早期都不容易看到。只有发生在窝沟口时才可以看到,但儿童牙齿窝沟口处又容易有食物的色素沉着,医师检查不仔细也会误诊或漏诊。浅龋没有自觉症状。2、中龋。
龋蚀已达到牙本质,形成牙本质浅层龋洞。病人对冷水、冷气或甜、酸食物会感到牙齿酸痛,但刺激去掉以后,症状立即消失。这是因为牙本质对刺激感觉过敏的缘故。中龋及时得到治疗效果良好。3、深龋。龋蚀已达到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或已影响牙髓。患儿对冷、热、酸、甜都有痛感,特别对热敏感,刺激去掉以后,疼痛仍持续一定时间才逐渐消失。这时多数需要作牙髓治疗以保存牙齿。(此段来自网络)用穴:大杼位置:足太阳膀胱经穴,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用穴:偏历分析:治疗各种牙痛,尤其是龋齿,其它穴位不效时,用偏历往往能收效。凡是龋齿牙痛病人在偏历处都有条索状物和明显压痛,往往指压就有效。位置:手阳明大肠经穴,前臂背面桡侧,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阳溪上三寸五:牙和穴此穴治疗牙痛来自爱医论坛,位于合谷与第二掌骨之间,穴位名称为本人所起。以下是论坛原句:“此穴在合谷穴与第二掌骨之间,针入得气刺向第二掌骨牙疼立止留针5分钟出针结束,决无不效者。以此献给广大爱友共同提高,也希望大家互相学习。第四章:落枕从经络角度来看,后项疼为太阳经病,侧项疼为少阳经病。但后颈部有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经过,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在后颈部距中线较近区域,而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在距中线稍远区域,在足太阳经之外。故落枕症状主要在后项部靠中线区,甚至疼痛牵至后头及项背部者,属足太阳膀胱经病,如果症状在项后外侧,甚至牵及耳后及肩胛者,当属手太阳小肠经。一:后溪主治: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所以主要治疗手太阳小肠经落枕,但由于后溪通督脉,又为八脉交会穴,而手足太阳经气又相通,所以只要是后项部落枕,不管是太阳经还是督脉,后溪都常用。二:束骨主治:束骨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输穴,主治足太阳膀胱经之落枕,又足太阳膀胱经主筋所生病,所以落枕用束骨亦有良效。针后溪、束骨治疗落枕要点:一:寻找穴位处的压痛点针刺二:动针法三:先针患侧,如未痊愈,加针对侧。四:可加痛处刺络拔罐三:绝骨(悬钟)主治:少阳经落枕位置:外踝上三寸,腓骨前缘第五章:颈椎病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病在骨筋,本为肾虚,从经络辩证看,主要与督脉、肾经、膀胱经有关。一:束骨主治:颈椎病以颈项部症状为主,项部筋肉有条索状物或活动不灵活者。分析:束骨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输穴,项背部为足太阳膀胱经循经,“荥输治外经”,“输主体重节痛”,又按全息理论,束骨为颈椎对应处,故用之最宜。二:昆仑主治:椎动脉性颈椎病三:后溪主治:神经根型颈椎病分析: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手太阳小肠经循经颈项及上肢,“荥输治外经”“输主体重节痛”,按全息理论,后溪对应颈椎,故用之宜。治法:于后溪处查找阳性反应点针刺。四:太溪主治:用脑过度或有肾虚症状的颈椎病,有椎间盘病或骨质增生者。分析:太溪为肾经之原穴,补肾之要穴,既滋肾阴又温肾阳。有椎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者用之最宜,能标本兼治。五:大钟颈椎病本为肾虚,肾经和膀胱经的经筋均行于后项部,所以颈椎病的用穴也主要是膀胱经和肾经,大钟为足少阴肾经之络穴,一穴通肾和足膀胱两经。位置:内踝后下方,跟腱附着部内侧前方凹陷处,相当于太溪下0.5寸稍后。第六章:肩周炎一般认为肩周炎是风寒侵袭,寒凝血瘀之实证,但事实并非如此,肩周炎其实是本虚标实之证,这个虚主要是肝肾阴虚、阳明气虚。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肩周炎多发生在五十岁左右,且女性多见,因为五十岁左右肝肾渐虚,阳气也渐虚,而阳明经(尤其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经,三阳经中气之最,气虚者阳明经为首,“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而女子与冲任关系密切,冲隶属阳明,所以肩周炎以女性多见。一:阳陵泉主治:疼痛部位不是很明确又有活动障碍的肩周炎。立效。分析:肩周炎为筋病,阳陵泉为八会穴之一,筋会阳陵,所以阳陵泉统治一切筋病。治法:于对侧阳陵泉附近寻找明显的压痛点,针。位置:足少阳胆经穴,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二:条口主治:阳气虚明显的肩周炎者。分析:见肩周炎概论部分治法:透承山位置:小腿前外侧,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三:鱼肩主治:肩前痛分析:肩前为手太阴肺经循经处,鱼肩穴为高树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太阴肺经上,鱼际穴向拇指方向0.5寸处,按全息理论,此处刚好对应第一掌骨肩的位置。治法:鱼肩处找阳性反应点针位置:鱼际穴向拇指方向0.5寸处四:三间主治:肩周炎,特别是以肩髃疼痛(肩峰稍前下方)明显者分析:三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输穴,肩周炎与阳气虚有关,“输主体重节痛”,而且在全息理论里,三间应对肩的位置,所以三间治肩周炎有效,而肩峰稍前下方(肩髃)又是手阳明大肠经循经处,故对此类肩周炎效尤甚。治法:于三间处向第二掌骨按压,寻找阳性反应点,往往可找到王不留形大小压痛点或条索状物,先斜刺穿过条索,再于第二掌骨与条索间刺入。位置: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五:后溪主治:肩后疼痛甚至牵引肩胛者分析: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手太阳小肠经循经肩后。在全息理论时,后溪相当于肩的位置。治法:同三间六:束骨主治:肩后痛牵引腋下拘紧疼痛者分析:束骨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足太阳膀胱经主筋所生病,而束骨按全息论应对肩的位置,又:“足太阳筋……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病……肩不举……,腋支……”。治法:此类者在同侧束骨处按压寻找阳性反应点。肩周炎针法要点:一:牵涉的经越少,效果越好,在何经取何经穴。二:如同时涉及几条经,应先治症状最明显的一经。三:一次取穴不超过二穴,并非越多越好。几条经病可分日分治。四:症状严重者可加阿是穴,起针时,先起阿是穴,留主穴行针再活动患处。五:开始几次可加刮痧或火罐。六:动针法。第七章:急性腰扭伤(含腰痛及坐骨神经痛)一:人中主治:腰正中疼痛分析:人中是督脉之穴。《通玄指要赋》“人中除脊膂之强痛”治法:有两种刺法,其一:从人中一侧进针,另侧出针;其二:从人中进针朝鼻中隔方向斜刺(雀啄刺),以病人眼中流泪为度。此穴针刺较痛,应躺下刺,以免晕针。位置: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二:后溪主治:腰痛在一侧或两侧膀胱经循行路线者,如正中和两侧都疼者尤为适宜。分析:后溪为手太阳膀胱经穴,手足膀胱经脉气相通,后溪又通督脉,为八脉交会穴。治法:一侧疼痛针患侧,双侧痛针双侧,可代替人中穴。三:龈交异点主治:腰正中扭伤分析:此点在督脉上,急性腰扭伤后90-分钟内,在龈交穴附近上唇系带上就会出现突出的如米粒大的血肿或硬结,病愈后此结亦不会消失,而且扭伤的次数越多,此结越大,所以此异点也可作为腰扭伤史的证据。治法:点刺出血四:手三里主治:挟脊穴处扭伤疼痛(处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分析:“手阳明之经……挟脊”,而手三里在全息论里又相当于腰的位置。而对于此类腰痛,手阳明经的三间也有效。治法:手三里处寻找阳性反应点针。位置:手阳明大肠经穴,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二寸五:太冲反应点主治:腰痛部位离正中较远,在膀胱经之外(距正中线一巴掌之外)的扭伤者。距离正中线越远效果越好。分析:太冲为肝经之原穴,肝主筋,“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又此反应点在全息论里相当于腰的位置。治法:腰扭伤者在太冲和行间之间往往可找到压痛点,此压痛点不在两穴中间,而是靠近太冲穴,在全息论里,此压痛点相当于腰的位置。压痛与腰痛程度不成正比,而与腰痛部位成正比,疼痛离正中线越远压痛越明显。位置:太冲位于足背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行间位于足背,第1、2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急性腰扭伤只太冲一穴就行,一次可好八成以上,常用——来自爱医论坛)六:腰痛一穴―――腰痛五穴主治:本组穴一侧各五个,分治不同部位腰扭伤分析:本组穴为高树中从全息理论中发展归纳而出。五个穴位均对应全息论里腰的位置,只是分布部位不同。治法:按腰扭伤的疼痛部位将其分为五个区域,对应五个穴位,不同部位的疼痛,其相应的穴位阳性反应最明显,针相应穴位立效:腰正中督脉线扭伤疼痛者,最强反应点和治疗点在第五掌骨尺侧,全息论相当于腰的位置。此为腰痛一穴。挟脊穴处扭伤疼痛者,最强反应点和治疗点在第四、五掌骨间腰部对应区,即传统的“腰痛穴”,此为腰痛二穴。膀胱经一线(距后正中线约三横指左右)扭伤疼痛者,最强反应和治疗点在第三、四掌骨间腰部对应位置,此为腰痛三穴。膀胱比二线(距后正中线约一巴掌左右)扭伤疼痛者,最强反应和治疗点在第二、三掌骨间腰部对应位置,即传统的第二个“腰痛穴”,此为腰痛四穴。膀胱线以外距离正中线较远的扭伤疼痛,最强反应和治疗点在第二掌骨腰对应点,此为腰痛五穴。以上五穴部位对应并非相当严格,不是说不是其对应部位就无效,只是说治疗其对应部位腰痛效果更佳。七:光明穴急性腰扭伤大多数有腰部扭伤史,患者可立即出现腰部剧烈疼痛,不能活动。腰部不敢用力,轻微用力立刻疼痛剧烈,腰部活动,咳嗽,喷嚏,深呼吸均可疼痛加重!!!光明穴治疗腰部扭伤有极佳的通络柔筋,消肿止痛效果。方法患者端坐位取健侧光明穴直刺1-2寸,施强力写法,嘱咐患者活动腰部,幅度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每五分钟行针一次,大多数患者留针期间腰痛即可缓解,消失。在临床我用了很多效果佳!光明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八:肩后反应点主治:坐骨神经痛位置:以手掌心按肩峰,大指尽处压痛取穴,以痛为穴治法:交叉取穴,左边痛压右边,右边痛压左边。或按或针,只要是坐骨神经痛,点到痛止,有三五次痊愈的,有七八次痊愈的,所治之人没有超过15次的。九:风池穴主治:坐骨神经痛位置:足少阳胆经穴,为少阳阳维交会穴。人体风池穴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治法:交叉取穴,针法,得气后捻转数次,让病人带针行走,立效!十:攒竹主治:坐骨神经痛位置:足太阳膀胱经穴,眉头处治法:患侧取穴刺。第八章:膝关节疼痛一:膝骨性关节炎(一)用穴:大杼治法:于穴位处找阳性反应点,大多能找到结节或条索状物,刺络拔罐或向下斜刺0.5寸,不可太深,以免伤及肺脏。分析:中医认为本病与肝肾亏虚有关,本病为骨病,大杼为八会穴之一,骨会大杼。位置: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骨关节炎是难治之疾,一针疗法虽可立效,但难以根除。(二)用穴:背三针主治:膝关节炎,滑膜炎,骨性关节炎,关节痛及各种关节疾病有显著效果。位置:胸椎5.6.7棘突左右旁开1cm处。方法:用左手提起椎旁肌肉,右手持三棱针快速刺入皮下即可,然后拔火罐20分钟,时间太长易起泡,太短则达不到疗效。有时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二:膝关节内侧疼痛(相于胫骨内侧髁位置)用穴:尺泽分析:此处疼痛位置相当于足太阴经的阴陵泉,按关节对应取穴法则,应取对侧肘关节太阴经之穴位。故用尺泽。位置:手太阴肺经之合穴,肘横纹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第九章:踝关节扭伤临床上以足内翻位外踝扭伤多见,根据损伤情况可分为:单纯外侧副韧带损伤、骨皮质撕脱、踝关节半脱位。应用关节对应取穴法,疗效立竿见影,远胜于其他疗法。一:外踝下申脉穴处扭伤疼痛(外踝中央下一厘米凹陷处)用穴:对侧腕关节养老穴分析:此处疼痛为足太阳膀胱经申脉穴处,当对应对侧腕关节手太阳小肠经穴,按解剖对应关系,外踝对应尺骨茎突。治法:于养老穴处找压痛点,或按或针可立效。位置:手太阳经穴,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取法:1.屈肘,掌心向胸,在尺骨小头的桡侧缘上,与尺骨小头最高点平齐的骨缝中是穴。2.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指按捺在尺骨小头的最高点上;然后掌心转向胸部,当手指滑入的骨缝中是穴二:外踝前下方相当于胆经丘墟(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穴处扭伤疼痛。用穴:阳池分析:此处疼痛为足少阳经循经处,当于对侧腕关节少阳经找穴位。治法:于阳池处找压痛点,按或针。位置:手少阳经穴,在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第十章:肱骨外上髁炎用穴:肘灵穴分析:按关节对应取穴法,肱骨外上髁炎疼痛处于手少阳经路线上,当取对侧膝关节少阳经之穴位,此穴为高树中发现,在阳陵泉稍上方,又能治网球肘,故称肘灵穴。治法:在阳陵泉附近寻找压痛点,最显著压痛点一般位于阳陵泉上方腓骨小头处,此为肘灵穴。可同时针阿是穴。位置:阳陵泉位于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下凹陷中。
针灸高手速成班学习内容:
1:无痛进针手法:扎针不痛、效果显著;
2:三才针配合开泰针治疗内科杂症;
3:三才针配合手三针治疗痛症;
4:三才九候针、三才子午流注针治疗疑难杂症;
5:百病一针特效疗法、十二经络的巡行及常用穴位等;
费用:元;赠送价值元的“三才万应贴套盒”或“轻松瘦减肥套盒”或“中药美白祛斑除痘面膜”产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wbh.com/jbyy/12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