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伤寒古方量大效宏,常“一剂知,两剂已”,然而久病重病若要去除痼症,常有服药后病情异常或加重的暝眩反应,“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本文刘希彦老师讲述暝眩反应为大病将愈的征兆,剑走偏锋,堪为古中医疗效的见证。
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重病缠身或久病不愈,服中药无数,却从来没有过暝眩反应,那么,十有八九,你的病很难好。你还没有碰到真正的传统中医;如果你是中医从业者,处方无数,却从没有病人出现过暝眩反应,那么,十有八九,连你自己都可能认为中药治病慢。你还不是真正的传统中医。
写这篇文章的念头,缘于不久前诊治的一个病案。病人服药三贴后,急诉症状加重:
胃部和食管发热,热气上冲致头昏脑胀和耳朵堵塞,肝区痛,腹泻,肛瘘流脓……
嘱其勿慌,续服余药。五贴服毕,病人上述反应果然基本消除,关键是,整个人的状态比服药前明显好转。为何如此?问他是否听说过瞑眩?该病人百度后,方知服药后出现的强烈反应,有可能是方药对症而产生的排病反应。感叹三年来为病所困没过一天好日子,核磁做过三次,心电图二三十次,服西药无数,也曾就医于医院,省城最有名的几位大夫差不多都看过,服了无数剂中药,竟不知还有暝眩一说,而且从来服药后身体无任何动静的。
我所感慨的是:
中医在仲景之后的这么多年里,药物越来越多,方子越来越多,理论越来越多。怎么暝眩反应反倒越来越难得?反倒越来越少被提起?
何为暝眩反应
瞑眩一词最早来源于《尚书?说命篇上》:
“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
意思是重病或久病之人,如果服完中药之后,没有出现不舒服的现象,那表示这个病不会好。《孔颖达疏》曰:
“瞑眩者,令人愤闷之意也。”
愤闷就是不舒服的意思。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关于暝眩有好些条文,如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
又如
“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如冒状”,就是指昏昏沉沉的样子,医圣叮嘱让病人不要诧异。再如
“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胡希恕先生就多次强调,服柴胡剂很容易出现暝眩。具体反应是服药后很可能打寒战,然后出一身大汗。他说人要是不虚,不会有这种反应。而寒战汗出后,病马上就能好。
胡老提醒医生和病人都要心里有数。他自己就有因为暝眩反应而半夜被人砸门的经历。病人是个孩子,开了治下利的药,可病人服药后反而下利更厉害。家属半夜砸门,非要求胡老去家里看看不可。胡老只好去了。正是半夜,赶到后,孩子状态已经好多了。胡老说把二煎也吃了吧,孩子妈妈开始还不敢。喂药后第二天就全好了。所以,对于暝眩,需要医生有定见,别轻易换药更方。同时也要和病人交待清楚,否则病人吓到了上急诊,那也前功尽弃。
暝眩产生的原因
瞑眩反应,可理解为身体运行秩序经过治疗调节后出现的排病反应或效验反应。通俗的讲,也可称为“斗药”现象:
药与病邪相斗,邪气不服输,正气不相让,一旦正气占了上风,邪气便自己退去。
特别是大病、重病和久病,出现瞑眩反应的可能性会比较大,这是疾病向愈的佳兆。瞑眩反应,少则一时半刻,多则数日。这里需要强调的,每个人出现瞑眩反应的轻重程度也不相同,身体越虚,病情越重,病情越长的,方药如果对路,出现强烈暝眩反应的可能性越大。
真正的传统中医,即便是对症的治疗,汗剂未必出汗,吐下剂未必吐下,和剂未必只是和解,比如柴胡汤不是发汗剂,却常常服药后汗出而解。这是因为体内的毒害性物质,为药力所攻,全身无余地可容,毒害性物质,往往取最捷路径以外遁。吉益东洞说:
“暝眩为病毒遁去所起的一种反应症状,虽经验丰富者,亦不能知其经过,从何道而外遁也。有下剂反吐者,有用阳性振奋药反嗜睡者,有汗剂反下者。”
暝眩与副作用的区别
有人把暝眩反应与副作用反应混淆起来。事实是,由于多用药与误治所致症状加重者,不能说是暝眩。中医所谓真正的暝眩,是身体因药力引起强烈反应,以驱逐毒害性物质的现象,驱尽毒害性物质,则暝眩消除。一般病人见到服药后有不良反应,往往以为处方不对路或者是服的药太猛。
暝眩反应与副作用,怎样来区分两者呢?
确实,两者之间的鉴别全凭胆识和经验,非老辣者不辨。可是,又非准确区分不可,因为处置完全不同:
对于暝眩,应继续服药。
而对于副作用或误治,则应立即停药。
这里我总结了几点区别的方法,仅供参考:
一、暝眩反应一般时间都很短,如果是误治或用药过猛,出现不良症状的时间要长。
二、瞑眩反应一般情况由重到轻,反应的程度可随着疾病的减轻而逐渐消失,而副作用则是由轻到重,甚至可以导致病情加重。
怎样来判断身体不适症状不是身体恶化而是身体好转呢?要看自己是否精神旺盛,身体有劲了。人的身体都有一定的修复调整功能和自愈能力,瞑眩反应,就是由病态向健康态过渡中身体内部正邪斗争的效应。
三、体质好的人瞑眩反应一般不太明显,而副作用则不然,无论体质的好坏使用后都会出现毒副作用。
关于这一点,刘希彦老师有一个案例值得一提:他的一位病人,也是我们共同的一位朋友的母亲,是一身寒瘀的阴证,药是从我这抓走的,方子里有30克炮附子。病人服药后,反应非常大:全身发麻,原有寒湿的关节处麻得更厉害,头也晕,走路要人扶。第二天起不了床,甚至还出现短暂的没有意识的状况。病人全家都惊动不安。病人的儿子,也就是我们的朋友,是一位琴师,他当然也很着急。
刘希彦老师让他再从我这里取走30克一模一样的炮附,熬水喝了。结果是:除了一点点上火,并无其他不适反应。我们这位朋友本身还挺健康,也就是身体并无偏性。这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同样30克炮附,为什么健康人吃了没反应。反倒是他母亲身体属阴证,需要附子之类扶阳药,却出现这么大的反应?
暝眩反应的种类
陆渊雷先生曾根据经验总结:
柴胡汤之暝眩,多作战汗;
泻心汤之暝眩,多为下利;
诸乌附剂,多为吐水,其他则殊无定例。
临床上我碰得比较多的暝眩是腹泻、头晕、发疹、口干、困乏、出汗、腹痛、矢气多等等。有时治疗腹痛,大柴胡或者当归芍药散下去,短时间内反而更痛了。像咳嗽,有时反而咳得厉害,但过后就会好,这也可理解成暝眩的一种。暝眩反应有轻微有剧烈。病越重病期越长的人,反应越大。我和刘希彦老师交流时,有个共同的体会:阴证病人出现暝眩反应的概率比较大。明明下的是扶阳药,病人反倒更没有精神;明明下的是温里排湿药,病人反倒腹泻。
当今中医治病为何少有暝眩
为什么明清以来,医家越来越喜欢开滋阴药?事实上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郑钦安的火神派才应运而生。话题这里我就不展开了。因为滋阴药下去,即便不对症甚至是误治,比如向一个虚寒病人投以麦冬、熟地,病当然是好不了的,但是病人吃个半年一年的,也不会有什么明显不对。但是身体越滋阴越阴寒,等到病人一旦发觉不对,往往已经需要花大力气才能挽回甚至难以挽回。而阳药不一样,一下去,容易产生暝眩反应不说,一旦向阳证病人误投姜桂附,那强烈反应会立竿见影。所以,喜开滋阴药的中医总是主流,这里面大概也有医家为减低自身风险的因素在里面吧。
倘若以服药后舒不舒服,来衡量一位大夫的医术或者治疗是否有效,毫无疑问,喜用阴药的医家要占绝对优势。我们知道,阳证,代表的是强壮、是亢奋,是有余;阴证,代表的是虚弱,是不足,是安静。所以三阳证,常常就是意味着发热、头痛、口苦、甚至谵语,惊狂。也就是说,不舒服的症状,大多集中在阳证。舒服的或者缓和的症状,往往集中在阴证。比如同样是头痛、腹痛,痛感强烈到难以忍受的往往是阳证、实证;而阴证、虚证的痛,一定是隐隐作痛,似有似无。假设在一位阴证病人有一点点虚火的情况下,滋阴药一下去,头两天病人反而会觉着舒服了,因为虚火被水浇灭了,可继续服药会怎样呢?是原本的阴寒体质,一寒到底。
西药为何不会出现暝眩
西医的大多数药物以及输液其实也就是同一个道理。很多病人在患伤寒表证时,往往找西医打针输液,西药抗生素多为苦寒药,再加之大量液体(水本身就为寒性)进入人体,输过液的朋友都应该有体验:如果有发烧、咳嗽或者扁桃体发炎,哪怕你是阴寒体质,一瓶水下去,你会舒服很多,可是,经过几天治疗,往往转为太阴虚寒。
真正的传统中医治疗阴证,是恢复阳气,是要把阴证往阳证转,除此绝无二法。刘希彦老师还有一个病例挺有意思:一位女子,当时是一剂吃下两百克附子无任何感觉的阴证。有一天,该女子同样是服了两百克炮附后,居然产生了口麻等反应。一问,原来是煎药时忘记先煎附子了。可恰恰因为这次“失误”,病人的体质居然扭转过来了。几天后感冒了,脉证居然是三阳证里的少阳证,还得用上生石膏。
认识暝眩反应的重要性
曹颖甫先生在《经方实验录》中说:一知半解为近世病家通病,一些医生或药房人员又恐吓病人说某药不可轻试,于是碰到方子开得稍重的情况,病人往往害怕不敢服药,一遇重证,多至不救。所以,无论是对于病人,还是大夫,认识到瞑眩反应很重要。如不理解瞑眩反应,以为是疾病加重或误治,很容易认为治疗无效果甚至起反作用而放弃。
上半年,我的一位网诊病人,浙江的一位大姐,也是全身都是毛病,久治未见好转。我辨证后,其实就是很典型的偏阴柴胡证,服药一剂还是两剂后,感觉头晕,热气上冲。她自己懂一点医吧,认为是药有误,赶紧停药,自行另服药“善后”才得以平息,事后得知其成功“善后”的药居然也就是柴胡类汤。我们提醒她是否了解暝眩反应?但是病人似乎理解不了,说“吃了药舒不舒服自己最清楚啊”。剩下的药没有继续吃了,也算挺遗憾的事。
我想,中医真正的希望,不在于方子越来越多,不在于药物越来越多。中医最不缺的,就是方子和药。中医的真正的希望,也不在于中医从业者越来越多,不在于国医馆越来越多。从某种意义上,我想说,中医真正有希望的标志是:服中药后有过暝眩反应的病人越来越多;所治病人中有过暝眩反应的医者越来越多。
我们治疗疾病,一般不单单是治疗病人提出的病,而是根据病人所反应出来的症状,全面地分析病人机体生病的本质,从而从根本上修复病人的机体,帮助病人恢复健康的身体。因此,这样的治疗不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而是治本之法,往往疗效是神奇的。如何理解生病?郑钦安在《医法圆通》里论述最清楚。他认为人身就是一团真阳。真阳不虚则诸邪不侵而健康无病。身体或有一处真阳不足,则阴邪自会侵入此处,以代替真阳。如此,一处阳气不足,则一处阴邪有余;多处阳不足而多处阴有余。久则阳愈亏而阴愈盛,渐进渐甚,直致不治。凡病人身上有寒气,出现面色苍白、无力、寒痛、脉沉迟等情况,都应该服用补阳药或者艾灸,外用阳性通脉药油药膏等以驱逐阴邪。用了补阳药后,病人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应,以至于有很多患者对此难以理解,甚至误认为是治疗不当引起的。其实,这些反应是治疗反应,是体内元气得到补充,其抗病排病功能增强了,进而对病邪进行消灭和向体外清除,所表现出一些特殊的机体反应现象。试看采用滋阴法的中医,难得出现排毒反应。这是因为阳气没有鼓动起来,当然也就不会出现阳气升发的自然反应。所以说,有反应是好事情,表示身体对补充到体内的药物产生了积极的反应,可以更快地把病邪排出去。最简单的道理就是:病怎么来,它就怎么回去。以前曾经经历过的病痛,由于西医的治疗大多是被抑制住,并没有完全痊愈,因此在改善的过程中都会再暴露出来,时常还不止一次,必须反复的改善直到体内完全调和为止。排邪反应因此,在使用中药内服或外治的过程中,病人可能会出现不少反应。特别是用了补充激发阳气的中药,当人体阳气充足了,就会不断地输向全身经络、脏腑。但是各人经络畅通程序不同,经络内正邪相争激化,元气不断冲击病气,并使病人驱逐出体外,这时就会出现一些排出邪气,恢复健康的反应。以下列出数种情况,患者一定要配合医生的治疗,从而改善或修复病体。当病气完全排出体外后,相应的自觉症状立即减轻或消失。排邪途径各有不同由于邪气进入机体的部位不同,性质不同,导致的疾病不同,况且,不同人体的体质亦不同,因此,排出邪气的途径各种各样。参考王正龙先生的观点,结合我自己的临床观察,一般来说,病气大致会从下列几个途径排出。1.四肢末端:两手和两足是全身肢体的最末端,也是最容易排出邪气的地方。一般来说,邪气的来路亦即邪气的出路。邪气多数是从四肢,从肌表向躯干,向内脏侵入的。而排邪时,又会从来的路径排出去。临床观察,侵入人体的病气常呈冷风(风)、冷汗(寒)、粘汗(湿)等形式从手足的八邪、十宣、八风、气端和劳宫、涌泉等穴位排出体外。排病反应时,经络内可能产生移痛反应。移痛时,病气所经过处,常伴有痛、酸、胀、麻、痒等感觉。2.皮肤:阳气激活后,人体自我调节,寒气会由皮肤排出体外。皮肤排寒时,浑身冒冷汗,皮肤排湿时,大汗淋漓,甚至出粘汗。有的人,粘汗如胶水或黄油,色深、异臭、极粘。排汗出,应及时用干毛巾擦干,避免受风,切勿用冷水冲洗。还有的人出疹子,这也是肝内的毒素以及体内的废物排出来了。一般过敏性体质多见此类反应。我的体会是根据疹子排出的部位,可以推算出排邪的经络,比如足底涌泉穴处出疹子,那是少阴经的毒邪出来了,如果是足背部,那是阳明经的毒排出的部位,其他部位皆如此。有的病人反应,早晨起床后自觉屋子里较平时特别臭,岂不知这是机体阳气充足了,借睡觉时把病邪通过皮肤排出的反应,表现为臭气。当然,开开窗户就行了。再有就是手脚的蜕皮反应。一般如果病邪在身体上部,多通过双手的蜕皮来祛邪,如果在下部,则往往通过双脚的蜕皮来排出邪气。蜕皮时双手双脚如蛇蜕皮一样,完整地蜕出一层旧皮来,模样十分怪异,但蜕出后的新皮肤则光亮如鲜。3.尿液:饮症患者,身有水肿。待任脉畅通后,水饮会从大小便中排出。水饮排出后,水肿即退。暑火也从尿中排出,暑火者,尿色极黄,排尿时会有尿道刺痛感,排尿后尿道刺痛感消失,此时应多饮温开水,以助排毒。4.消化道:不少病人用药后会出现便秘,或者腹泻,每天去几次厕所,总觉排便不畅。或者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但不会特别难受,继续用药,五六天即通,便秘、腹泻即可自然消失。这都是胃肠道反应,胃肠道的反应在整个疾病治疗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胃肠道是多数病邪向体外排出的通道,体内太多的废物以及毒素多数从大肠排出,因此,它的反应是极为复杂的。腹泻时,一天之中甚至会泄5-10次,大便色黑,或者极臭,或者如水样,但与痢疾不同,不会有疲劳感,大量地腹泻病人反而觉得异常轻松,一点儿也不累。这些都是邪气排出的反应。有的病人用药后会出现腹中有气体窜动,或觉胀满,或觉疼痛,或者放屁多,或者打嗝多。这是阳气充足后,脏腑功能恢复,促进了中焦宣畅气机的功能,机体开始排出不畅之气,这是好事。一般有过肝病、胃病的人多有这种反应,等气排完了,病也就近愈了。如果病邪是在上焦部位,往往是以呕吐的方式排邪。比如肺癌患者,用中药后会出现频繁的呕吐,吐出粘浊性痰液,这是正气恢复后,努力把瘀滞在上焦的邪气以呕吐的方式排出体外。中医本来就有汗吐下三种排邪方式,而吐法正是其中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5.呼吸道:客于督脉以及太阳经的寒气,可能通过打喷嚏排出。如果印堂受了风寒邪气,可能通过流涕排出。临床上经常见到病人出现干咳或痰多,日夜不停;或忽然怕冷、怕风,大量地流鼻涕,鼻塞,打喷嚏,极像感冒。这是太阳经正气在攻邪的反应。邪气曾经由太阳经进入体内,现在邪气排出时又经过太阳经了,所以,就会出现忽然感冒的反应。这些都是机体努力排除风寒邪气的反应。一般各种风寒所致的疾病,只有将风寒排出体外,疾病才能治愈。经临床观察,一般风寒邪气的外排,多以感冒、喷嚏、流涕等方式排出,或从经络的一些空位及四肢末梢排出,还有少数患者从呼吸之气及放屁中排出。比如常见的支气管哮喘患者经治疗后,会出现无原因的感冒、喷嚏、流涕以及呼吸之气极为寒冷的现象,这就是呼吸道的排邪反应。五音通五脏。五脏中的病气可以通过自发性呻喊,由喉、鼻排出体外。6.经络肌表:有时病人会出现周身肌肉、骨节剧烈疼痛,或者腹痛,甚至疼痛难忍。极个别的患者会出现昏迷一两小时的情况,这是阳气在经络中运行,把潜伏的阴邪驱逐出来的反应。此时阳气正在修复病灶,以全面恢复机体的正常机能。如果身体有湿热感,那也是经络气血运行畅通而旺盛的自然反应。有些肌肉痿缩的重病人,会反复出现浑身各处肌肉的疼痛,有时会剧痛难忍。而且可能会伴有呕吐,口苦、发热等情况,这些都是身体阳气旺盛,修复病体,祛邪通过经络肌表向外排出的表现。临床常见病人先是肌肉剧烈疼痛数天,甚至于一两个月,然后发现疼痛的肌肉已经不痿缩了,不凹陷了。可以说,每一寸肌肉痿缩的修复都可能伴随着疼痛,但那是快乐的疼痛。这种修复经络的反应最是惊心动魄,需要医生极大的定见与病人极强的信心。再者,客于机体不同部位的邪气,其排出时的穴位亦有所不同。如深伏于少阴经以及心肾等处的病气经心包经,由劳宫穴排出。如劳宫穴关闭,病气排泄受阻,留住心包经,则会致胃、心脏、头部等部位不适。常见有恶心、呕吐、心区疼痛、头痛、头晕,严重者还会引起休克。这时可用针刺,刮痧,药油等疏通心包经,病人也要自己按摩心包经诸穴以及膻中、昆仑等穴以帮助排邪。7.孔窍:孔窍是邪气容易侵入的途径,亦是邪气排出的途径之一。我们周身有不少孔窍,如眼耳鼻口下阴肛门尿道等。如忽然出现火牙痛,或耳内疼痛,或流鼻血,或舌尖、嘴唇上火起泡,或喉咙又干又痛,或早晨醒来时发现眼屎很多,或腹泻等等。腹泻是一般是六腑的邪气排出的必经过程。再如妇女因寒邪过重而月经不调,或崩漏、或淋漓不止,用药后可能停经一个月,次月即通,或月经提前几天甚至十几天,次月就会正常;排血量可能会多于往常,但不会像往常那样疲倦;后几个月会排出大血块,经血呈酱油色。虚寒型不孕症患者可以因此而怀孕。卵巢囊肿会发生轻微破裂出血,而后痊愈并恢复正常。有时还会出现尿血、尿道炎和阴道炎等症状。8.六经顺序排邪反应:邪深伏厥阴时,如果突然出现心慌,或口渴,或不爱吃饭,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现象。这表示邪气自厥阴转出少阴、太阴,病根已经开始松动了。此时当加重药量,或者加服理中丸以扶太阴,或者适当多喝点水。一般来说,邪气的排出顺序是自阴而阳。具体来说,自厥阴、少阴,至至太阴。自阳明、少阴而至太阳。太阴的排出途径往往是阳明胃肠道,而太阳的排出途径则是肌表。但也有从少阴直接至太阳排出体外的。因为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二者互根互转。如果少阴阳气不足之体质,一感邪气则会经常自太阳直入少阴。比如感冒挂水后淬死,或者从感冒、咳嗽变成心肌炎、急性肾炎的患者,都是少阴阳虚体质。只要掌握邪之入路即邪之出路的道理,按六经辨证治疗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疗效,其疗效之快,非西医所能理解。9:人体突出部位亦是排邪的常见途径:人身除躯干外,其他部位都属突出部位,如四肢、头、鼻等。机体阳气一旦充足了,就会从躯干向突出部位输送阳气,邪气则在这些部位被驱赶出体外。如忽然头痛难忍,或后头痛、偏头痛、头顶痛,前额痛等,这是阳气充足,驱邪于外,邪气与人体本身的正气相争的自然反应。痛越剧,则邪正相争越剧,越需继续用药,或加大剂量,以扶助阳气,祛邪外出。有时四肢也会出现疹子,或者疼痛,或者麻木,或者瘙痒,也都是邪气不能立足于脏腑,向四肢部位逃窜的反应。10.感情反应:排邪时可能产生自发性的哭、笑、呼喊、呻吟、歌唱和言语等感情反应。其反应的发生率很低。各种感情反应发生于不同的心理状态。哭:大多数人发生于受委屈之后,伤心、忧郁的病人。受委屈后,欲哭不得,不曾发泄,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紧张。临床上我经常见到的是抑郁症患者,经针刺治疗后,出现不能控制的哭泣,哭完觉得非常轻松。往往病人需要数次的哭泣才能完全地舒解抑郁的肝气。比如,一般女性患者经治疗后,常出现不明原因的烦躁、悲伤、委屈欲哭等情况,数日后自然消失,疾病亦随之显著缓解或痊愈。这是郁气郁滞患者经常出现的反应。包括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等病人,都是由于肝气先郁,继则气滞痰凝所造成的。因此,扶助阳气后,肿块都会慢慢地缩小,症状也就减轻,或者治愈了。笑:一般是心气不舒的病人。服中药后,病人的心气充足,膻中穴开放,有时会自发地哈哈大笑。呼、喊:多是抑郁症病人,邪气排出时会自发地发出呼叫,或者大声喊叫,可能与丹田内气活动激烈,强烈地抒发郁气有关。呻吟:大多发生于久病甚深,疲乏不堪的病人。服药后病人阳气开始祛邪,会自发地发出轻微的呻吟声和哈欠。呻吟是气归丹田的表现形式,系丹田元气亏损而自我调节所致。哈欠能帮助排除膈中病气。哈欠后,胸腔压、腹腔压得到调整,有开胸顺气之功。歌唱:发生率极低。病人阳气充足的过程,也会伴随有昏睡,如入梦境。此时,偶有自发性歌唱发生。11.言语:发生率极低。病人先自发性转动舌头,相继出声。这是心气充足后,心开窍于舌,心主言语功能的自然体现。排病反应经历时间因人而异。一般病在经络历时最短;病在六腑历时稍长,病在五脏历时最久。排病反应亦与病人体质相关,阳盛体质最易排毒,阳虚体质最难排邪。另外,中医处方的剂量亦会影响排邪的时间。一般来说,在病人不虚的情况下,若方子剂量大,则排邪快些。比如治疗感冒,若虚人外感,则当先扶正再祛邪,若病人平素不虚,则一两次治疗即可排邪气。邪气性质亦决定排邪方式自然界存在着风寒暑湿热燥火等不同性质的邪气,因于不同的病患体质,其排出时的反应也不尽相同。风邪:单纯的风邪致病,多导致感冒、头痛、身痛、四肢痛等,其排邪包括打喷涕、发烧、出汗以及四肢周身部位的酸痛痒麻胀等方式排出。但一般多是风邪夹着寒邪以及湿邪等一起侵犯人体,发生疾病。其排邪方式亦因所夹邪气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寒邪:脏腑寒邪较重的病人,如四肢痿痹不用等病,用药后可能会出现非常明显的浑身怕冷,觉得病似加重,且有冷气从身体里面向外透出的感觉。这是体内阳气渐充,祛除阴邪于外的表现。常见妇女坐月子期间所患的风寒痹症,经治疗后,常常出现四肢末梢向外冒凉气的感觉。此时阳气得药助而盛,邪气欲退未退,暂时停在肺及肌肤、皮毛等部位。当加大扶阳药剂量,以完全把邪气驱除于体外。湿邪:湿邪多胶滞于全身的经络、上中下三焦,表现为肢体沉重,甚至于水肿、畏寒、痰多等。排出时,湿邪移至手足,手足除有上述的痛、酸、麻、胀、痒等感觉外,还可能起水泡、发湿疹、蜕皮等。还有一种情况,病人忽然眼睑、面部、小腿和脚面局部浮肿,乃至全身浮肿,甚至会有排尿困难的情况,或者全身出粘汗。这是因为阳气盛了,湿邪从内排出于外,表现为太阳气化不利的情况。此时正是攻邪治病的大好时机,千万不可停药。火邪:患者常常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发烧现象,也可能会出现类似实火的反应,如忽然烦躁不安,或面部发红发热。这些都属于火毒所致的疾病,阳气得到补充,血脉末梢被疏通多以疮、痒、肿痛、发烧、尿赤、肛门灼热、腹泻等方式排出。这是服药的自然反应,不是补阳多了,相反是阳气还不足,当继续服药,这些反应一般两三天就会消失,这是机体免疫能力正在提高的表现。有时火邪不是从外界来的,而是客于体内的寒气郁久而化成火热邪气了,其排出的反应也与上类似。痰邪:一般痰湿邪气所致的疾病,多以大量咳痰、无诱因的尿频、腹泻、大量排汗等方式排出。这是脾肾阳气得到补充,把冰伏的阴邪化开了,邪化为水自然排出体外,应继续用药到大便不黑不臭不泻为止。切不可服止泻药,以免留邪于内。瘀邪:因为瘀血内伏所致的疾病,在阳气得到补充的情况下多以皮下瘀斑、便血,咳血,月经等排出。瘀滞于经络的血瘀证,病会会忽然腰部酸痛如折;或体表发麻,或胀、凉、热、酸、重、痒及虫爬、蚁走感,或出现患病部位不自主的跳动,抽搐。这是元气运行旺盛,在打通淤滞的经络时所出现的必然反应,这也是阳气祛邪透出机体肤肤时的反应,只需继续用药,等邪气彻底散出去了,这些情况就会消除。燥邪:燥邪为阳邪,其重者会影响心神,导致狂躁症,这类患者近于康复时则可能出现手指干裂。另外,象秋季的燥咳亦是燥邪所致,燥邪排出机会时往往会出现面红、舌红、小便黄、大便黑臭而稀等反应。邪气的性质也会影响排病反应的持续时间。风性轻,易动,极易排出;湿性粘,排出较慢;寒散入肌肉,又较湿慢;痰性滞,需体内津液溶化,排出最慢。阳气自我修复反应病邪退了,阳气自然会重新控制机体,恢复机体的活力。这时也会出现不少反应。这些反应是阳气的自我修复反应,绝对不是病,千万不可当成病来治,否则好不容易祛除的邪气又可能回到体内。比如病人脸上出现很多红色小疹子,或出现青春痘,或口腔粘膜生溃疡,或舌上长红色很痛的小泡,或在屁股、面部等处生长出大疙瘩,或者全身及面部出现片片红斑,或丘疹,或水泡,伴异常痛痒。这些都是阳气充足后自然上升的表现,不需担心。继续服药后一般半个月便会消失。如肥胖者在治疗后食欲亢进,体重继续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方才降到正常的食欲及体重标准,而消瘦者在治疗后出现食欲不振,体重继续减轻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恢复正常食欲,体重也逐渐增加到正常标准。这都与胃肠道在自己修复时的大幅度功能调整有关。患高血压的病人用药后血压会暂时升高,糖尿病患者的尿糖、血糖值也会暂时升高,尿中的泡沫会增多。再比如许多人因为使用止痛剂,己经有好几年不曾发生胃痛,并认为胃病己经痊愈,可是服中药后病痛反而一再显现,实际上在退病的过程中,以肠胃的反应最为快速。也就是说,经治疗后疾病有短暂病情加重反应,这是疾病与人体阳气正邪交争的挣扎现象,绝不会导致病情恶化,因此不必有所顾虑和怀疑。如果治疗过程中,由始至终都无这种反应,那么,这个病恐怕不好治,或者说难以真正治愈。有时患者会出现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所患的疾病又重新发作。如有过骨折病史的,在其骨折部位又重新出现疼痛;有过胃病病史的人,胃部的症状又重新出现;曾患有胆囊炎或阑尾炎的,又觉胆区、阑尾区疼痛;曾患有痔疮的,肛门出现血便等等。可以说,曾经患过的疾病基本上都会复发一次。虽说复发,感受却都不会比以前犯病时的感受强烈。这说明以前所患的疾病并未彻底痊愈,由于阳气得到补充,机体开始进行整体调整时,又将其清理出来,最终是要将其消灭排除的。这样看来,这是件大好事。这种反应,是一种良好的治疗反应,对机体具有保护性,绝不会因为以前曾患过脑溢血,这次反应就一定会再犯脑溢血,以前曾有过骨折病史,这次反应就一定会造成骨折部位的再次折断。由此看来,扶阳治疗方法不单纯是针对患者当前的疾病进行治疗,而是同时对机体进行整体调治。也就是说,患者在治疗当前疾病的同时,其它一些原有的旧病老病也得到了很好的调整治疗。失眠及嗜睡反应,这几乎是每一个患者都能够遇到的现象。病人服药后失眠,甚则彻夜难眠。但第二天精神反而格外好,且不觉疲乏困倦。这是阳气修复机体时的自然反应。一般三天即消失。之后,多年的失眠病一般也就自动治愈了。有时患者会突然感觉非常困乏,浑身酸懒,特别困,总要睡觉(并会睡得很沉)。这样的情况一般会持续两三天,特别是对于一些久病,或者寒气比较重的病人。一般医生所用补阳药剂量恰好符合病情时,往往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而且一般几天的困乏后病情会大减,而且病人转而会充满活力,精神大振。因为这是人体精气神进行自身良性调整的一种表现。若有生殖系统疾病,龟头、阴蒂会有灼痛感;眼病患者,包括近视、远视、散光以及眼部炎症、眼睑病变等,会短时出现复视,或眼睛干燥、红痛,或眼痒难忍。肝病患者出现双目红肿羞明,头晕目眩,下阴潮湿等现象。这些都是病灶局部气血舒通的修复反应,正气足了,邪气通过经络渠道进行逃窜的反应,也是经过治疗初步见效的反应。不要因痒而拼命擦眼睛,也不要滴眼药水。妇女已经绝经的,突然出现月经来复现象。这是好事情。曾见西医治疗痛经,用药物帮助病人提前绝经。说是月经停了,以后就不会痛了。如此恶法,其实是在扼杀生命。要知道,留得一天月经周期,就保持了一分生机。越晚绝经,其肾气越旺。服药后出现了月经,就表示病人本来还应该有月经,但因为各种原因(多是因误有抗生素、苦寒中药等伤了阳气),月经提前结束了。现在扶阳后,身体的阳气激发了出来,出现了新的生机。其实用补阳药后,病人机体阳气得到补充,阳旺则开始祛阴于外,邪走四肢,出现麻木。此时,某些病人出现手足四肢麻木异常的症状正是预示着正气已盛,邪恋不退的情况。因此可继续加大温阳药用量,借真阳之力,祛邪退出机体,此时不可误认为温阳有误,更改为滋阴药。如此,则阴邪复进入厥阴而更难祛之于外了。要强化通经之力,驱经络之邪于外,则手足顽麻可去。以阳气之温通,把真阳运行于四肢末端,则麻木当除。以上这种种的反应,都是体内阳气发动,脏腑经脉里的寒邪将要被祛逐出来的表现。这样的情况一般不会持续太久,几天后病人就会感觉到病情好转,痛苦减轻。所以说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好事情,应继续按时用药。以上种种反应多表现为不舒服。也有用药后舒畅的反应。或自觉有凉气自身体某处散出,或背后透出大粒冷汗,或药后自觉肢体气血通畅,或药后牙石容易脱落等,都是有一种舒畅的感觉,这是阳气祛除了邪气,机体气血通了的反应。此时病人最容易产生彻底治愈的信心。希望使用中药内服或外治的朋友多了解这些反应,还要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用药期间一定要保持好的心态。不要出现一点问题,就停药,担心,去用西医治疗,这不但影响了疗效,更重要的是伤害了身体。出现问题,不明白可以随时咨询医生,必要时可以用中药适当对症处理一下。不要随意侮辱谩骂乃至威胁医生。医者父母心。一切因果都需要自负的。
我们身体的不舒服和卡点究其原因,分布在身心灵三个层次,医院只会在身体上做工,高明的中医会说“无情的药治不了有情的病”,意思是治病先治心,但是中医也只能等你的心打开,不能直接深入处理多层次身体!
拍打和抚触类似咨询,却能搅动到你的最深层,让原有的模式崩塌,新模式的建立,但在身体上也会引起一些不舒服,下面在理论上做些科学解释!
1.胃细胞7天更新一次;
2.皮肤细胞28天左右更新一次;
3.红血球细胞天更新一次;
4.肝脏细胞天更换一次;
5.在一年左右的时间,身体98%的细胞都会被重新更新一次。而骨细胞更新需要7年所以,不管你要三高、减肥、肠胃、亚健康的问题,请给身体一点时间,用科学的方法,改善自己的健康。
什么是调整反应?调整反应,中医称之为“瞑眩反应”,在保健及调理过程中,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调整反应。《书经》称“药不瞑眩,厥疾勿瘳”,其意为服药后,若人体没有明显的反应,则疾病难以被治愈。我们体会,虽服药愈病并非均有明显反应,但若药后有较明显反应者常收效较好。
调整反应是好事
调整反应是件好事,是人体病态平衡被打乱,重新调整为健康平衡的一种现象,是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了,人体脏腑的功能恢复了,器官工作强度增大了,巨噬细胞吞噬病毒的能力加强了,T细胞,B细胞的识别能力增强了,白细胞的攻击能力,战斗能力增强了。
一、皮肤痒糖尿病,血糖不稳定,肾病,肝胆类疾病,寄生虫病,肿瘤,内分泌紊乱的必然反映,是大量废物,病毒从皮肤排泄的表现。
1、白细胞吞噬能力增强,皮部组织出现奇痒,病变部位气血流通了。
2、肾功能不好,气滞血淤的人,会反映皮肤奇痒无比,是皮肤无法应对大量毒素的排出。
3、皮肤出现小红肿,小红块,风疹块,呕吐,是胆囊炎,胆汁返流性疾病的一种表现,人体血液、体液内的废物在皮肤弱酸环境中的反映。皮肤承受不了调节,产生各种新的瘀堵,这是暂时的。
4、皮肤溃烂,流水,脱皮,局部肿大,是皮肤微循环瘀堵,流通不畅的一种表现,是原来瘀堵和病变的局部被打通了。
5、淋巴痛,咽喉红肿,口腔内痒,咳嗽,这是淋巴结,咽喉,等有疾病或瘀堵,病毒结合物,废物体,淤血点,粘膜内废物开始松动或分解,疏通。
6、头皮痒、头屑多,这是典型的肾阳虚反映,原来瘀堵在头皮的毛囊内脂肪和废物被大量排出后产生的适应感觉。
二、各种疼痛各种疼痛,是由于血流量增强,硬化萎缩,瘀堵的微血管开始恢复弹性,后面推,前面堵,会牵拉周围的组织,就会反映疼痛,有的人反应强烈,有的人反应弱。
1、局部肌肉酸痛,胀痛,刺痛,这是肌肉微循环严重堵塞。
2、关于胯骨,颈椎,腰椎,酸痛,刺痛,痛无定处,这是关节炎,风湿性,类风湿性、股骨头炎的一种表现,越痛说明越严重。
3、意想不到的局部出现疼痛,说明这个部位有淤积。
4、全身无力,全身酸痛,或者发烧,这是月风病,风湿类疾病,心脏病,痛风病的反应。巨噬细胞吞噬病毒的能力增强了,机体应变能力差,暂时不能适合新的平衡。
5、头痛,这是脑血管萎缩,微循环瘀堵,脑肿瘤,脑神经功能不稳定的反映,微血管恢复弹性时,改变了周围组织的形态。
6、小腹疼痛,胀痛,极不舒服,射是原来有盆腔炎,子宫位置不正,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宫颈炎,阴道炎等的反映。
7、手足疼痛,这是末梢神经,微循环恢复的反映。
8、抽筋,腹部等部位酸痛加腹部疼痛:这是糖尿病或者胰腺炎等病人的反映。
9、腰疼,腰胀,腰酸:肾不好,肾炎,肾结石,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输卵管,子宫肌瘤等疾病的反应,是活血化瘀,结石松动,血管恢复弹性的一种表现。
10、胃痛并发有呕吐,胀排气多,这是胃病,胆汁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窦炎等的反映,这是一种修复,排毒,提高胃功能的一种表现。
11、胆汁区疼痛:未保健及调理而疼痛者,情况不妙,必需检查,用保健及调理而疼痛者,这是疏通的表现,原来瘀堵的血管,肝组织被疏通和分解,逐渐恢复功能的一种表现。
三、眩晕这是贫血,气虚,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度,痰阻,肝胆气不足人的表现,这是血流加快的一种表现,是由于原来很慢的血流量加快后,血管收缩能力跟不上,不同步的表现。
四、口疮溃疡这是人体舌下腺(胃),腮腺(脾),腭下腺(肾)的热,火,毒的向外排泄时,大量的在口腔内淤积形成的,多漱口能缓解。
五、口干、舌燥、尿频、放屁多原来身体酸性过多,减肥时排出细胞内多年的水分,油腻,废物等物质所表现的特征,这是排酸的表现,需要大量喝水。
六、耳鸣、心慌、胸闷这是鼻炎、咽喉炎、扁桃体炎、心脏病、高血压、腹痛的一种表现,这是活血化瘀的一种表现。
七、贪睡、睡不醒这是体内毒素太多,血呈酸性,肝脏有病的一种表现,肝的排毒和修复,是要在睡眠中完成,这是修复的必然反映。
八、眼屎多、眼红肿、眼痛这是肝气疏通上后,从眼中排出会使眼肉微循环,微血管,微弹性恢复疏通的一种表现,瘀堵在眼内的病毒向外排出的反映。
九、青春痘加剧这是皮下脂肪大量排泄的一种现象。
十、咳嗽、痰多、伴有气喘、头晕这是支气管、气管、咽喉、肺内的死痰、淤血,向外排泄时刺激组织的一种本能反映。
十一、流血
1、流鼻血、流鼻水、流黄鼻水:这是血红素,不是鼻血,原来血管硬化,萎缩,或者原来流过血的人以及脾、肝功能不好的,调节后重新恢复功能的表现。
2、月经不停、出血时间长:严重气滞血瘀、子宫内膜增厚、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肌瘤、宫颈糜烂。
3、便血:这是肠息肉、肠炎、痔疮病人的反映,活血化瘀过程中,将原组织在各部位的淤血分解后排泄出的反映。
4、尿血:这是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人的反映,这是在疏通过程中结石松动,排泄中碰伤了血管内膜渗血的反映。
5、尿白浊:这是肾病、膀胱有病,这是消炎、消毒、恢复功能的反映。
6、尿绿:这是胆有病,这是胆汁大量排出时,人体无法分解或者与各种食物结合,溶化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恢复的表现。
十二、尿臭、尿多、尿酸高、尿的泡沫多这是高血糖、糖尿病、肾病、胰腺炎、膀胱炎体质的人泌尿系统有炎症的特有表现,这是一种排毒、恢复功能的反映。
十三、腹泻这是典型的肝胆、胆囊炎、肠炎、体质差的人的表现,也是排毒现象。
十四、气急、气短、心跳加快
1、贫血:血流量增大,流动的速度快了,各种器官无法适应和调整。
2、心功能不好的人:心脏的博血和回流血来不及协调。
十五、手、脚、身体浮肿这是糖尿病、肾病、膀胱病、心脏病、胰腺病人的一种表现。这是反映排泄快了,自身器官组织、修复、消化能力跟不上的反映。
十六、血脂、血糖、血压升高许多人在保健及调理中,都会发生此类状况,这都是一种调整修复反映,同时,都是一种假性症状,不管怎样反映,自我感觉是良好的,不象过去的症状那么让人害怕,即根源已经好了,但还有一些调节现象没有结束。
1、血脂升高:高血脂、高血粘度的人的一种表现,细胞内的多余血脂被大量分解出,排到血液内,人体自身分解血脂的能力跟不上调整反应。
2、血糖升高:这是糖尿病、血糖高、胰腺有病的人特有的,也是一种假象反映,细胞多余的糖会被大量排出,细胞的活力大大增强,人体的自我感觉越来越好,如果细胞内堆积的糖分不排出,必然会产生各种并发症,细胞死了,器官组织必然会衰亡。
3、血压升高:这是高血压,血管萎缩,硬化特有的反映,血液循环增大了,血管的韧性未恢复,还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十七、饭量减少和增强这都是胃功能不好的人的反应
1、饭量减少:是新陈代谢加快了,胃动力未解决好。
2、饭量增加了:是胃功能恢复了,新陈代谢也加快了的反映。
十八、胖了和瘦了内分泌在调整过程中的反映,尤其甲亢都会胖。瘦了,是体内细胞活力加强了,细胞内的脂毒,脂肪大量排出形成的。
十九、反应太大,害怕!这是一种好转反应,拍打和抚触过程中的疼痛或紧张会让人有害怕,祂在帮你找出病况,撕开原来尘封的记忆,在调整,疏通情绪,恢复和提高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和作用。
二十、没有任何反应也是一种反应,一是由于身体健康较好,或者是因为尘封太久,觉受变得麻木,有的变化是微小的,未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