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第27届国际高血压学会科学会议召开期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征求意见稿)》(新指南)发布并召开了专题解读会。中医院刘力生教授、上海交通大医院张维忠教授及高平进教授、首都医科医院吴兆苏教授、医院陈鲁原教授等参与了新指南编写和讨论,并对新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
高血压流行病学、评估及分类分层
(1)高血压流行病学
目前,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仍呈升高趋势,且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递增。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粗率)近年来有明显提高,但总体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分别达51.5%、46.1%和16.9%。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危险因素。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卒中仍是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冠心病事件也有明显上升,其他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终末期肾病。
(2)诊断性评估
新指南提出,诊断性评估应包括3方面内容:①确立高血压诊断,确定血压水平分级;②判断高血压原因,区分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③寻找其他心脑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情况,从而作出高血压病因的鉴别诊断和评估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程度,指导诊断与治疗。
新指南认为,诊室血压是临床诊断高血压和分级的常用方法。有条件者应进行诊室外血压测量,用于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及隐蔽性高血压、评估降压治疗的疗效、辅助难治性高血压的诊治。动态血压的监测可评估24h血压昼夜节律、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等。家庭血压监测可辅助调整治疗方案,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实时血压监测是血压管理的新模式。精神高度焦虑的患者,不建议频繁自测血压。
在测量诊室血压时,新指南要求受试者安静休息至少5min后开始测量坐位上臂血压,上臂应置于心脏水平。推荐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水银柱血压计将逐步被淘汰。测量血压时,应至少测量2次,间隔1~2min,若差别≤5mmHg(1mmHg=0.kPa),则取2次测量的平均值;若差别>5mmHg,应再次测量,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该加测站立位血压。站立位血压在卧位改为站立位后1min和3min时测量。在测量血压的同时,应测定脉率。
新指南提出,评估是否有靶器官损害是高血压诊断评估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检出无症状性亚临床靶器官损害。早期检出并及时治疗,亚临床靶器官损害是可以逆转。新指南提倡因地因人制宜,采用相对简便、费效比适当、易于推广的检查手段,开展亚临床靶器官损害的筛查和防治。
(3)定义与分类分层
新指南在高血压的定义方面坚持既往的标准: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收缩压(SBP)≥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同时,根据血压升高水平,新指南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此外,新指南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临床并发症和糖尿病进行心血管风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4个层次。相比既往指南,新指南在危险因素分层中新增加~/85~89mmHg范围;疾病史增加了慢性肾病(CKD),并按照CKD3期和CKD分期≥4期进行了区分;将糖尿病区分为无并发症的糖尿病和有并发症的糖尿病。
高血压治疗策略
新指南提出,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降低发生心脑肾及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危险。降压治疗的获益主要来自血压降低本身。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应根据高血压患者的总体风险水平决定给予降压药物,同时干预可纠正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并存的临床疾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采取强化强压的治疗策略,以取得最大的心血管获益。对于一般的高血压患者,新指南建议,血压应降至</90mmHg(Ⅰ,A);对于能耐受者和部分高危及以上的患者,可进一步降至</80mmHg(Ⅰ,A)。
除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外,对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而言,应根据病情,在4周内或12周内将血压逐渐降至目标水平(Ⅰ,C)。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血压仍≥/90mmHg和/或高于目标血压的患者应启动药物治疗(Ⅰ,A)。
生活方式干预在任何时候对任何高血压患者都是合理、有效的治疗,其目的是降低血压、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Ⅰ,A)。
新指南认为,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均可作为初始治疗用药,建议根据特殊人群的类型、合并症选择针对性的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应根据血压水平和心血管风险选择初始单药或联合治疗。
1
起始剂量:一般患者采用常规剂量;老年人及高龄老年人初始治疗时通常应采用较小的有效治疗剂量。根据需要,可考虑逐渐增加至足剂量。
2
长效降压药物:优先使用长效降压药物,以有效控制24h血压,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
3
联合治疗:对血压≥/mmHg、高于目标血压20/10mmHg的高危患者,或单药治疗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应进行联合降压治疗,包括自由联合或单片复方制剂。对血压≥/90mmHg的患者,也可起始小剂量联合治疗。
4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合并症的不同和药物疗效及耐受性,以及患者个人意愿或长期承受能力,选择适合患者个体的降压药物。
5
药物经济学:高血压是终生治疗,需要考虑成本/效益。
特殊人群的治疗策略
(1)老年高血压
新指南建议,年龄在65~79岁的老年人如血压≥/90mmHg,应开始药物治疗(Ⅰ,A);血压≥/90mmHg时可考虑药物治疗(Ⅱa,B)。年龄≥80岁的老年人,SBP≥mmHg时开始药物治疗。年龄在65~79岁的老年人,新指南建议首选血压应降至</90mmHg;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90mmHg(Ⅱa,B)。年龄≥80岁的老年人应降至</90mmHg(Ⅱa,B)。
(2)妊娠高血压
对于妊娠高血压患者,推荐血压≥/mmHg时启动药物治疗(Ⅱb,C),如无蛋白尿及其他靶器官损伤存在,也可考虑≥/mmHg时启动药物治疗(Ⅰ,C),治疗目标为/mmHg以下,应避免将血压降至</80mmHg,以避免影响胎盘血流灌注。
(3)高血压伴卒中
病情稳定的卒中患者,血压≥/90mmHg时应启动降压治疗,降压目标为</90mmHg(Ⅱa,B)。急性缺血性卒中并准备溶栓者的血压应控制在</mmHg。当急性脑出血患者SBP>mmHg时,应积极使用静脉降压药物降低血压;当SBP>mmHg时,可使用静脉降压药物控制血压,/90mmHg可作为参考的降压目标值(Ⅱb,B)。
(4)高血压伴冠心病
新指南推荐</90mmHg作为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Ⅰ,A),如能耐受,可降至</80mmHg(Ⅱa,B),但应注意DBP不宜降得过低(Ⅱb,C)。稳定性心绞痛的降压药物应首选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Ⅰ,A)。
(5)高血压伴心力衰竭
对于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新指南推荐的降压目标为</80mmHg(Ⅰ,C)。高血压合并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患者,新指南首先推荐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不能耐受者可使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Ⅰ,A)。
(6)高血压伴肾病
对于CKD患者的降压目标,新指南推荐无白蛋白尿者</90mmHg(Ⅰ,A),有蛋白尿者</80mmHg(Ⅱa,B)。同时,新指南建议18~60岁的CKD合并高血压患者在血压≥/90mmHg时启动药物降压治疗(Ⅰ,A)。
CKD合并高血压的初始降压治疗应包括ACEI(Ⅱa)或ARB(Ⅱb),可单独或联合其他降压药,但不建议ACEI和ARB两药联合应用(Ⅰ,A)。
(7)高血压伴糖尿病
新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的降压目标为</80mmHg(Ⅱa,B)。SBP在~mmHg或者DBP在80~89mmHg的糖尿病患者,可进行不超过3个月的非药物治疗。如血压不能达标,应采用药物治疗。对于血压≥/90mmHg的患者,新指南推荐在非药物治疗基础上立即开始药物治疗。伴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应该立即使用药物治疗(Ⅰ,A)。在药物选择上,新指南首先考虑使用ACEI或ARB;如需联合用药,应以ACEI或ARB为基础(Ⅰ,A)。
此外,新指南还对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外周动脉疾病的降压治疗、难治性高血压、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围术期高血压的血压管理,以及高血压防治对策和策略、高血压的社区规范化管理、继发性高血压等内容进行了哪里看白癜风的医院好中科让您寒假告别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