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17日,山大一院康复科武俊英主任在科室训练大厅为大家进行关于颈椎病的小讲堂,以下是此次讲堂大致内容的整理稿,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
人体是结构与功能的结合体,结构与功能互为因果、密不可分,结构是我们功能实现的基础,而功能也跟据我们的需求慢慢的改变着结构。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解放双手、学会直立行走,最后到如今的屈曲成瘾的社会,这是一个随着我们社会、科学的变化,人类适应性变化的正常过程,当今社会随着伏案工作的增多、手机电脑等的普遍使用,使我们长期处于屈曲的状态,我们的躯体为适应目前的环境,会自然而然的然的选择最省力的模式,如果我们没有做适度的运动,长期如此,我们的颈椎为了适合我们这样的一个模式,就会出现我们现在常见的颈椎病。颈椎病的常见症状主要是颈背部疼痛、手臂麻木等等,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去追寻那些隐藏在我们基因里的模式,来解决现在的不适。
有些人可能见过非洲女性头顶着重物轻松行走的画面,非洲因为技术水平的落后,生存的需求使她们不得不进行较原始的搬运方式,但是这种顶着重物的方式并未给她们的行走带来任何障碍,还使她们的行走更加稳定、自然。
也有些人可能在网上见到过一个小男孩在船上顶着近20块砖,从容的走过独木桥的视频,这些种种现象引起专业人士的思考,后来他们通过研究得出了结论,原来我们颈椎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左顾右盼”,而是为了稳定。是的,稳定,这是一个很关键的点,就像猎豹在奔跑的过程中,全身都处于规律起伏的状态,而只有头与颈向静态画面一样始终保持着稳定,这是速度与力量的必然要求。这一点可以为我们解决颈椎问题提供新思路。
因为我们久坐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颈椎病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避不开的问题,有34%-70%的人都有过颈痛的经历,平均每年都有17.9%的人在遭受着颈痛,而对于在办公室工作的人这个数据高达45.5%,而且在颈痛的人群中,女性更为常见。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发现,我们已经到了不得不严肃面对颈痛问题的地步,它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目前我们从功能的角度将颈椎进行了分段,普遍的分法是将颈椎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包括第一颈椎(寰椎)和第二颈椎(枢椎),两者互相连接后,再通过一个具有三轴三自由度的关节复合体与枕骨相连,它们在功能上自成一体。下段是从枢椎的下面延伸至第一胸椎的上面。还有学者将颈椎分为了三段,认为C1-C2为上段,C3-C5为中段,C6-T2为下段。很多人认为我们颈椎出现症状是因为我们的颈椎过度屈曲了,其实不尽然,我们总是以最舒适的方式坐着,此时我们的胸椎、颈椎下段都是屈曲的,但如果我们的颈椎整体都是屈曲的话,我们就只能看到地面了,但这样我们就没办法工作了,我们看不见电脑、看不见周围环境,所以我们会抬头,这时我们的颈椎上段其实是过伸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做做这个动作,自己想想,是不是如此。
我们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一定要进行评估,这个过程非常重要,评估不仅是对患者情况的一个全面的了解,也是对治疗进行的一个指导,最重要的是能让我们对“红旗征”进行排查,“红旗征”就是红线,警戒线的意思,就是我们要将不能进行手法或运动治疗的这类人排查出来,让他去相应的专业科室接受最恰当的治疗,并不是所有的颈椎问题都能通过保守治疗解决,我们挑战我们能挑战的,但对我们不能碰触的红线,我们也坚决不会瞎指导。像创伤、肿瘤、全身性疾病的,我们的介入不会使患者获益,有时候甚至会加重病情,所以对于一个康复医师而言,知道什么能做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知道什么绝对不能做才是真本事。
我曾经就接诊过一个32岁的女性患者,主因外伤后肩背部不适,右手活动不利三月余就诊。我们查体发现,患者颈部压痛(+),颈部活动度减少,右手屈腕不能,右手拇指活动受限。右手X线显示右侧第一掌骨中段骨折,颈部MRI显示C2处脊髓异常信号,颈椎CT和功能位MRI提示:寰枢关节不稳。
因为患者症状是外伤所致,并且存在寰枢关节不稳,手法的介入存在非常大的风险,我们一开始就建议患者手术治疗,但由于患者本身对手术存在抗拒心理,表示愿意承担风险接受进行康复治疗,我们只是对其进行右手关节松动、理疗、冲击波治疗,右手很快恢复正常功能。但是由于寰枢关节的特殊性,只做了一次颈部局部筋膜松解,颈部不适有所缓解,紧接着我们通过与患者的多次沟通,向其解释必须寻求手术治疗的原因,并进行了大量的心理安抚。
排除掉“红旗征”后,我们就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功能评估了,SFMA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评估方法,它打破传统的局部评估与治疗,将人体看作一个整体,找出与现如今出现的症状有关的根本问题。我们知道人体区域相互依赖,相邻关节的问题都有可能引起颈椎的症状。这个很好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弓腰驼背的坐着的时候,抬起你的胳膊,然后你再在坐直的状态下抬起你的胳膊,你会发现,坐直后能抬得更高,这个简单的小试验告诉我们肩关节的活动受到了其相邻关节的影响,同样的,颈椎也会受到肩关节等相邻关节的影响,如果肩关节的灵活性受限,颈椎就不得不放弃其一部分的稳定功能来进行代偿,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仅仅加强颈椎稳定性的训练会收效甚微,而如果我们能解决掉肩关节的灵活性问题,颈椎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找到导致目前症状的根本原因是十分有必要的。
评估完之后,就要进行治疗了,提到治疗就不得不提颈椎病的分类,目前我们临床上将颈椎病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这个分类看起来没什么问题,清晰明了的告诉我们导致颈椎病的原因,但是这种分类对我们的治疗几乎起不到什么指导作用。我们会发现同样是颈型颈椎病,有的用牵引疗法有效率可以达到50%左右,而有些有效率确连10%都不到,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可以指导我们治疗方法的选择的分类。对这样的分类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共识,在这里我倾向于一种还在探索过程中的分类方法,它将颈椎病分为运动导向组、牵引组、手法组、神经松动组、稳定组。
对于运动导向组,我们进行重复动作测试,如果患者在此过程中疼痛减轻或活动度增加我们将其归于此组。手法组主要运用软组织技术或松动术。牵引组包括手法牵引和机械牵引。神经松动组包括滑动手法和张力手法。而稳定组就是通过进行稳定性训练达到症状缓解的目的。大家对此有个简单的了解即可。下面我们详细的说一说稳定组的训练。
稳定组分为四阶,第一阶是激活局部稳定肌群,激活深感觉。可以让患者做收下巴的动作使枢椎屈曲,然后维持该动作,激活深感觉可以头上戴一支激光笔,让他指到指定的地方。第二阶是训练静态稳定,耐力、协调、力量,前锯肌激活训练、斜方肌激活训练都属于此阶。第三阶是训练动态稳定,耐力、协调、力量,到了第四阶就进行反应稳定训练,加强快速、反应力量。稳定性训练从一阶到四阶难度逐渐提升,对于不同的患者我们要根据其个体情况进行选择。
其实在正式的颈椎训练前,我们应先进行热身训练。热身训练可使我们长期维持一个姿势的肌肉得到激活,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让我们的身体和心里做好充分的准备,可最大限度的避免运动损伤。现在给大家推荐一个颈部的热身动作,首先是站立姿势,起始姿势身体直立,头中立位,面向前。然后做低头、向左右侧屈、旋转,在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只活动颈部,不要出现肩关节的代偿。活动时,动作不要过快,缓慢进行,不要出现头晕、神经放射的症状。
最后,我们还应该进行健康宣教,强调患者重视心理-行为-社会模式改变,增加患者对健康运动中危险因素和受益的相关知识;使患者自我感知效果,坚持练习健康习惯的控制;使他们对不同健康习惯投入和取得成果的期望值符合客观;使患者可感知到疗效的促进或阻碍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肿瘤、慢性骨骼肌肉疼痛等很多原先从未引起北京白癜风联合诊疗中心软件开发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