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450亿美元估值:雷军的“踢皮球”游戏
由于小米今年在智能手机市场增长放缓,且调低了去年制定的今年出货1亿部智能手机的目标至8000万部,乃至可能连8000万部也没法保证,故近期外媒(彭博和福布斯)认为去年给予小米450亿美的估值极可能太高。那末小米的估值是不是太高呢?这要看从甚么角度来看。
从市销率的角度与苹果比较,小米450亿美的估值确切太高了
从外媒的报导看,其主要依据是小米去年营收为120亿美,450亿美估值对应的市销率为3.75倍,超过了苹果的2.9倍。也就是说从市销率的角度与苹果比较,小米450亿美的估值确切太高了。但从纯市效力的角度看,理论上,市销率越小越好,最理想的状态是低于1。但要以此衡量,苹果的市值是不是也存在被高估呢?
笔者在此的意思是以两个投资人关注角度和企业完全不在一个竞争层面去比较市销率的高低,仿佛其实不客观也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所以我们今年再看小米估值的话,还是应以小米本身(去年和今年)的主要指标,即营收来做比较,再来看其市销率是否是更加客观?
以营收做比较,再来看小米市销率
虽然截至到目前为止,小米今年全年的营收不得而知,但我们无妨以小米公司总裁雨果?巴拉(HugoBarra)今年7月接受采访时所预测的营收160亿美暂时作为参考。那末小米今年估值仍为450亿美的话,其市销率为2.81倍,仅为去年的75,市销率不增反降,说明小米450亿美的估值并不是像业内分析的被高估,最少与去年的营收基数相比。
不知是偶合还是别的缘由,小米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雷军在小米估值450亿美不久曾称,小米的估值未来会到达600亿美。可不是,如果仍以之前450亿美估值的市销率为3.75倍计算,其正好是600亿美。而如果今年小米的什么方法治疗白癜风最好营收真的如巴拉预测的到达160亿美的话,小米的450亿美不但不高,可能还过低了。
很明显投资人设定的标准,雷军把估值的“皮球”踢回给了他们。别说高估,如果依照营收标准计算的话,450亿美的估值到今年年底还是被低估了。难道投资人要自打脸吗?
在此或许业内(包括外媒)会称,小米核心的手机业务增速放缓是其450亿美被高估的主要作证之一。据统计,小米2014年共售出略超过6100万部手机,较2013年大增227,至于营收,小米去年税前营收为743亿人民币(119.7亿美),较2013年成长135。到了今年,如果依照小米下调后的手机出货量为8000万部的话,其增速仅为31,而营收依照160亿美计算,增速也仅为33。由此看来,业内和外媒说得不无道理。
但谁都清楚,市场竞争的加重和基数的增加,即便是小米也很难保持之前销售和营收均是三位数的增长,重要的是,从销售和营收增长的比较看,今年小米的销售和营收增长几近持平,不像去年,销售的增长幅度几近是营收的1.7倍,且整体营收足足增长了40亿美。这些足以让雷军向投资人从主客观的角度去解释小米所谓的增长放缓,即客观竞争的加重及主观价值(营收绝对值)的增长。
那末问题来了,既然像业内知道的,今年小米核心业务的手机,无论是ASP(据报道出货的主力是红米系列,例如红米2和红米Note2)还是出货量的增速均大幅下滑——
为什么小米的营收逆势增长了33之多呢?
业内知道,今年是小米发力非手机业务最多和给人们印象最为深入的一年,所谓“小米百货公司”的说法也是在今年开始流行看来,可见小米涉足非手机业务之多,而这些在雷军的战略中都是小米生态的组成部分,虽然业内很难看到它们彼此间的逻辑关系。但这些以相比同行超低价的产品或说策略确切助推了小米增收的增长,具体是多少,不知小米未来是不是会公布。
而雷军这样做的目的不过就是保持营收的增长,由于这是投资者衡量其估值的重要指标。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这些圈外人士确切有一种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觉。人家雷军早就预感到今年核心手机业务可能遭受的挑战,所以采取了“地内损失,地外补”的策略。另外,还给投资人营建出了个小米生态也会创造营收且变得愈来愈重要的假象。
到这里,或许又会有人出来质疑,小米这么干还挣钱吗?
而说到挣钱,自然就涉及到利润率的问题,记得去年有外界根据小米公然的资料预测小米的利润率在1.8左右,很低不是吗?低到稍有不慎,就会赔钱,但即使这样,投资人不是一样给了小米450亿美的估值吗?
从雷军的角度,这些投资人又不是不知道小米的利润微薄,微薄到可能赔钱,可投资人估值的主要标准就是营收啊,难道到了今年,就要以新的标准来评估小米吗?这岂不是又在自打脸吗?毕竟依照之前的标准,小米的市白癜风可以治疗吗销率是下降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雷军早有预谋的“踢皮球”游戏让小米450亿美的估值并没有被高估,最少让投资人在今年堕入了对小米进退维谷的地步。或许未来随着市场和小米的变化,投资人应当重现审视小米估值的方法和因素,至于雷军,这类和投资人玩的“踢皮球”游戏究竟是小聪明,还是大智慧,相信当小米的事迹变得完全透明时,自会有事实和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