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穴老师
咨询
答疑
交流
分享
夏季是高血压患者最危险的季节,但如果知道夏天高血压患者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便可以有效的降低危险系数。那么在这个危险的夏季,高血压患者平常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
1、坚持合理饮食原则
夏季,人的消化道功能减退,食欲下降,水分丢失较多,夏季高血压的治疗都有哪些方法,高血压病人尤其需要注意。一方面饮食宜清淡,同时要富有营养。夏天出汗多,血液易浓缩,在人们睡眠或安静等血流缓慢的条件下,容易发生血栓。所以,高血压病人在夏季要经常补充水分,夏季高血压的治疗都有哪些方法,即使感觉不太热时也要常喝水,以防止血液黏度升高,预防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保证正常睡眠时间
人们只有在睡眠中才会出现血压下降,所以,夏季高血压的治疗都有哪些方法,应保持血压的昼夜规律。高血压病人夏天夜间睡眠质量下降时,会出现夜间血压升高,加重对心脑血管的损害。因此,病人一定保证正常睡眠。
3、避免忽凉忽热的“刺激”
高血压病人要特别注意自己的生活环境,居室内的室温最好能保持在摄氏22度至26度之间,并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有不少高血压患者平时一直把血压控制得很好,夏季高血压的治疗都有哪些方法,可是一到夏天,血压就不稳定,这与使用空调不当有关。尤其是刚从炎热的外部环境回家的时候,空调温度过低,一热一冷,血管会从本来的舒张状态一下子变成收缩状态,这就为血压升高埋下了伏笔。
4、调整降压药物剂量
研究证明,人的血压是波动变化的,如一天血压波动变化的规律是早上6点与下午6点血压最高,中午稍低,凌晨2点最低;一年血压变化的规律是夏天偏低。因此,高血压病人需要在夏天调整降压药物剂量,避免血压过低,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特别要减少利尿剂及含有利尿药成分的一些复合剂的应用办。
5、多喝水
夏天,温度较高,出汗较多,可使血液浓缩。血液的黏稠度增高,出现血小板等凝集成小栓子,可引起心肌梗死及脑血栓形成等严重疾病,因此,高血压病人要主动饮水,不可待口渴才饮水,每次~毫升,一天0毫升左右。
6、饮食以清淡为主
夏天,高血压病病人的饮食应以清淡为宜,适当增加富含钾、镁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中的芹菜、黄瓜、大蒜、绿豆及香蕉等。因钾和镁既可保护心血管,又可促进钠的排泄,有利于保持血压稳定。
7、选择合适的坏境进行锻炼
夏天,高血压病病人的健身锻炼,仍可适当进行,但应避免在高温、高湿和通风不良的环境下进行。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适度,不可盲目加大运动量,以防能量消耗过大,影响血压和体温调节中枢,诱发血压猛增,甚至危及生命。
以上7种方法有助于降压,高血压患者在这个炎炎的夏季可以开始适用一下。不要吃一些高脂肪的食物,就像文章中所说,应以清淡为主,多吃一些芹菜等绿色食物。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比如午睡也是很重要的。
根据中医的“平肝息风”理论,对人体上的百会、风池等穴位进行按摩,不仅可以调整微血管的舒缩作用,解除小动脉痉孪,而且能疏通气血,调和阴阳,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病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另外,高血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按摩疗法防治高血压,可有效地防止药物的毒副反应。
穴位按摩具体操作方法是:将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腹按在穴位上,用手指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揉动按压。每个穴位按揉—下,按揉时手指要有一定力度。
在进行穴位按摩时,可采用多种手法,如按摩头顶的百会,可用双手食指(或中指)重叠放在穴位上,进行按摩;按摩头部、身上两侧的穴位,可用双手食指(或中指)分别在左右两侧对称的穴位上按摩。
按摩最好每日进行两次,早晚各一次,持之以恒。坚持2-3个月,就会有明显效果。
(1)百会:(督脉)
[位置]百会穴位于头顶的正中央,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休克,高血压。按摩百会穴,可以宁神清脑,降低血压。
(2)印堂(经外奇穴)
[定位]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主治]头痛,头晕,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失眠、高血压、鼻炎、目眩等。
(3)人迎(足阳明胃经)
[定位]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主治]咽喉肿痛,气喘,高血压。
(4)曲池(手阳明大肠经:合穴)
[位置]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发热,高血压;热病,咽喉肿痛,腹胀,吐泻,齿痛等。
(5)悬钟(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胁肋疼痛;按摩悬钟穴能有效降低舒张压。
(6)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肠鸣腹胀,遗精,阳萎,遗尿,失眠,下肢痿痹等。
(7)太冲(足厥阴肝经:原穴)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胁痛,腹胀,目赤肿痛等。
(8)太溪(足少阴肾经:原穴)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失眠,健忘,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