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是物理治疗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热门话题。众所周知,与大多数肌肉骨骼疾病一样,颈痛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分类的目的是将相似的患者分组并定义疾病,帮助指导管理或分配资源以提供治疗。颈痛的定义标准有很多。理想情况是有一个分类系统,可以定义颈痛障碍并能够指导治疗。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情况,有必要简述目前诊断颈痛障碍的一些标准,并探讨是否应在分类系统中保留或放弃某些标准。基于病程定义颈痛障碍根据病程将疼痛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疼痛。这里的慢性疼痛是指持续时间超过正常组织愈合时间的疼痛,通常是指超过12周的疼痛。这种基于组织愈合的定义被公认是有缺陷的。因为组织愈合可能发生在这个时间段内或这个时间段之外,也可能永远不会发生(如骨性关节炎或椎管狭窄)。颈痛被认为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疾病,两次发作之间有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无疼痛期(组织明显愈合的时期)。反复发作的颈痛和慢性颈痛是一样的吗?若仅基于病程来对慢性疼痛进行分类,往往会出现所有持续超过12周的疼痛状态中呈现出相同特征的情况,但是这与临床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什么是慢性疼痛?慢性疼痛可能以任何组合形式涉及外周和中枢的生理紊乱、各种身体系统的生化指标紊乱、局部病变过程、心理反应或无益的个人信念等。国际疼痛研究协会不鼓励使用“慢性疼痛综合征”这一术语,因为它通常意味着持续的疼痛,这种疼痛是由心理和社会问题引起的行为变化所导致的。他们认为这个术语会使临床医务人员逃避对所有患者进行准确的生理和心理诊断的责任,而且这个术语在使用时常带有贬义。在对慢性疼痛有更好的分类方法之前,研究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都有责任清楚地了解患者的慢性疼痛所表现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促进准确的交流和治疗方案的制订。基于病程的分类肯定有助于定义颈痛障碍。它不应被废弃,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它的局限性。基于疼痛机制定义颈痛障碍单纯的诊断标签在帮助指导颈痛管理方面是有限的。而导致症状和其他功能限制的机制可以指导治疗。人们一直对各种临床疼痛表现背后的机制、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以及神经系统如何被内源性和外源性特征所调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兴趣。知识是不断增长和不断发展的。可以根据临床表现的几个特征来指导治疗,如疼痛是伤害感受性的、炎症性的,还是神经病理性的,如果存在局部或广泛的机械性或热性痛觉过敏,说明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敏化,此外还要考虑情绪或心理特征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缓和症状。几项研究表明,患者根据定量感觉测试结果分组时可能表明有着不同的疼痛机制。了解疼痛机制可以指导神经系统各个层面的评估和治疗。随着对本体感觉(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障碍、平衡障碍、视觉障碍、头-躯干协调障碍等表现的认识,人们对颈源性眩晕(如头晕和视觉障碍)的神经生理学机制的认识正在迅速增加,了解颈部本体感觉障碍的机制有助于明确病情,并有助于评估和治疗颈痛。姿势控制不良、运动控制能力差、不能进行或维持某项活动等功能障碍反映了神经肌肉系统的缺陷。现在有大量关于急性、复发性和持续性疼痛状态下颈痛引起的神经肌肉系统变化的相关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可以从神经肌肉的角度来定义病情,并指导评估和治疗。根据疼痛机制清晰而准确地定义病情可以指导患者评估和制订管理计划,它不应该被废弃。基于发病机制定义颈痛根据发病机制,颈痛障碍被分为3类:机械性(又称非特异性)颈痛;创伤性颈痛(如挥鞭伤相关疾病、运动损伤、跌倒、头部或颈部钝伤);退行性(颈椎病)疾病,其范围从轻度椎间孔狭窄到获得性狭窄(椎间孔狭窄一颈神经根病;椎管狭窄一颈脊髓病)。前两种颈痛的治疗与发病机制有关,第三种与其病理解剖有关。创伤性颈痛无须赘述。机械性颈痛是一个描述性术语,主要是为了排除其他类型的颈痛,用于描述由非创伤性、炎症性疾病或任何其他可识别的内在或外在病理引起的疼痛。机械性颈痛的范围很广,包括因不正常的运动或活动、姿势紧张、重复、静态或高负荷活动引起的不良紧张等所致的各种疼痛。人们很容易认为这种基于发病机制的分类太过粗糙,但不同的分组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在第一种情况下,病变的部位和性质可能有所不同。机动车辆碰撞或钝器损伤可导致多种颈椎结构损伤,伴随的出血和炎症可能比姿势紧张或活动劳损造成的损伤范围更大。从肌肉骨骼损伤的角度看,隐匿性起病的机械性颈痛和创伤性颈痛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也有不同之处。就平均水平而言,创伤性颈痛患者比机械性颈痛患者有着更严重的疼痛和功能障碍。此外,挥鞭伤相关疾病患者更有可能表现出中枢神经系统敏化、严重的身体障碍、颈部肌肉形态明显改变及躯体感觉功能障碍受损程度比隐匿性颈痛更严重。情绪反应在挥鞭伤相关疾病中也更为明显。因此,基于发病机制的基本分类,有助于患者特征化,便于制订对患者的评估和管理规划。它不应该被废弃。
基于病理解剖定义颈痛障碍
机械性颈痛和挥鞭伤相关疾病已被用来代替颈部肌肉骨骼系统中的特定病变、病理解剖或病理过程。即使在今天,诸如标准X线或磁共振成像之类的成像方法通常也不够灵敏,无法识别相关病变.通常,X线检查结果与疼痛之间几乎没有关系。因此,我们建议不要将颈椎常规影像学检查作为颈痛表现的首次评估方法。在已制定的相关指南[加拿大颈椎规则国家紧急X线摄影利用研究低风险标准]中提出,当存在特定的影像学指征时,特别是在创伤性颈痛的情况下,可避免不必要的X线检查。x线检查没有发现病变并不一定意味着没有实际病变,而是可能意味着影像学方法无法检测到相关病变。
向患者告知有关影像学检查发现的信息时,需要谨慎。一方面应该让患者明白,缺乏影像学检查发现并不会让临床医务人员质疑或怀疑他们所述的症状;另-方面,也应该要让患者明白,明显的影像学检查发现并不代表有明显的疼痛和功能障碍。影像学检查结果沟通不畅,会影响患者与临床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提供X线检查结果的解释和鉴定自始至终都是必需的。
近几十年来,人们已经不再将颈痛定义为一种确切的病变,也不再面临鉴别病变并将其与年龄变化区分开的挑战。此外,x线检查结果对指导大多数颈痛患者治疗的作用是有限的。
之前强调的“生物学”是采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的主要动力。一位患者在X线片上显示患有C2-3骨性关节炎,但并不能明确疼痛的机制神经肌肉或躯体感觉系统的反应以及对这种疾病的认知情绪反应,而这些都可以指导治疗。然而,是否应该完全放弃病理解剖学诊断呢?
对外科医师来说病理解剖学诊断是不可或缺的,需要依据病理结果做手术。同样,如果认为X线片上的改变无关紧要,现在就放弃它可能还为时过早。最近对腰痛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表明,腰椎结构出现3种或3种以上的改变(不是单一的症状),与未来腰痛复发的高风险相关。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还需要继续考虑病理解剖的情况。类似的观点也适用于颈部疾病,因为颈痛也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定量确定那些具有高复发风险的疾病将是管理规划方面的一项重大进展。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忽视病理解剖是不明智的,它不能被废弃。
在颈椎结构中确定或指出确切的病变可能比较困难,但在临床检查颈痛患者时,可以准确地定位有症状的颈椎节段。触诊并非没有争议,但目前很多证据表明触诊是一种能够准确定位有症状颈椎节段的临床方法。这应该不足为奇,因为即使在最基本的层面上,触诊也是一项基本的医学检查技术。确定有症状的颈椎节段对明确该疾病很重要,不能被忽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wbh.com/jbyf/13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