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脐针是以古代八卦和古代中医理论为依据,在腹部施针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祛除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属于古代原始的经验医术,现今流传世面的多为凤毛麟角,入门之技;虽是古法,疗效口碑却极佳!网传多为齐氏脐针,朱氏脐诊,古籍研究网络暂无资料,腹针,脐针结合其它针法少有报道。
特点
脐针的特点是一脐多治,一脐多针,一脐多效,可定位可辐射,内外兼治,无痛苦,且操作简便,治病范围广,经济实惠,快速高效。
学习容易度
简单明了易学易懂初中文化记熟八卦在人体的脏腑、部位等的对位即可经验文化运用总结即可可简可繁深奥到易经、中药、方剂、时空等。
学好八卦才能更好的学习和运用脐针。那么什么是八卦?它的奥秘在那?
八卦
八卦是中国道家文化的深奥概念,是一套用阴阳组成的形而上的哲学符号。其深邃的哲理解释自然、社会现象。
根据史料记载,八卦的形成源于河图和洛书。是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所发明,伏羲氏在天水卦台山始画八卦,一画开天。八卦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这两种符号,按照大自然的阴阳变化平行组合,组成八种不同形式,叫做八卦。八卦其实是最早的文字表述符号。
它在中国文化中与“阴阳五行”一样用来推演世界空间时间各类事物关系的工具。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ùn)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gèn)代表山,兑代表泽。八卦就像八只无限无形的大口袋,把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装进去了,八卦互相搭配又变成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基于当今社会人事物繁多;八卦在中医里指围绕掌心周围八个部位的总称。八卦代表易学文化,渗透在东亚文化的各个领域。
八卦有两种符号形式:一是三画卦的八经卦;一是六画卦的八卦。
1、本义与衍义
首先区分八卦的两种不同含义。一般含义是八个卦,就是周易的那个八卦,音译Bagua,这种含义的八卦有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之分。而八卦一词衍生的特殊含义,就是常加个双引号的八卦,在娱乐圈中指非正式的小道消息或者新闻,通常是某个明星的隐私,即Gossip,这个意义上的Gossip是笼统说法,没有先天与后天,因此意义的区分主要是使用场合。
八卦,正确译名:EightDiagrams(或音译Bagua)。Diagram是图形,卦是图形。错误译名:Gossip。
2、本义
八卦:乾qián、坤kūn、震zhèn、巽xùn、坎kǎn、离lí、艮gèn、兑duì。亦称经卦、单卦、三爻卦、小成之卦,由阳爻yáo“—”、阴爻yáo“--”排列而成,是由三个爻yáo自上而下排列而成的记号。有的人亦用汉字“三求平未,斗非半米”来记八卦符号。
将两个单卦上下组合,即为六十四卦中的一卦,称重卦。
八卦是易学体系的基础,先秦易学主要是“三易”即夏代的连山(连山易)、商代的归藏、周代的周易,后世人们熟悉的是周易,它分为易经和易传。
八卦代表了早期中国的哲学思想,除了占卜、风水之外,影响涉及中医、武术、音乐、数学等方面。
先天八卦图通常与太极图搭配出现。太极和无极代表中国传统信仰(儒,道)的终极本体“道”。
卦形记忆歌:宋代朱熹的《周易本义》写了《八卦取象歌》帮人记卦形: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的类型:分为先天八卦、中天八卦、后天八卦。
八卦的五行:只论后天五行:乾、兑为金,坤、艮为土,震、巽为木,坎为水,离为火。
八卦配九宫:有先天配法、后天配法、太乙配法。
宇宙观上: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
家庭观上:乾父也,坤母也,震长男,巽长女,坎中男,离中女,艮少男,兑少女。
动物观上: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身体观上: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运动观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权力观上:乾为君,坤为众。
主要类型
八卦有不同类型,宋代邵雍理论经朱熹传播以来,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为大众所知,当代人提出的中天八卦还很少有知道的。先天八卦邵雍称先天八卦为伏羲八卦,在《皇极经世》中记载了这种排列,他死后不久就有先天八卦图流传。先天八卦图通常与太极图搭配出现,太极就是阴阳合一的混元、混沌,因此一些人把“太极式先天八卦”称为混元八卦。
先天八卦的主要依据在《周易·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以乾配(代表)天,坤配地,兑配泽,离配火,震配雷,巽配风,坎配水,艮配山,依着阳自左边转,阴自右边转的原则,天尊而地卑,天居上,在南方,阳爻组成的四卦在左边,依次逆时针由乾到兑、兑到离、离到震排列出来;坤居下,在北方,阴爻产生的巽、坎、艮、坤四卦自右边顺时针方向,由乾到巽、巽到坎、坎到艮、艮到坤排列出来,由此产生了先天八卦图,如图2-6所示。
大家请注意这里所指的阴阳是根据八卦的最下面爻的阴阳来定的,乾、兑、离、震四卦下爻均为阳爻(——),巽、坎、艮、坤四卦下爻均为阴爻(--)。这是三合风水(又称辅星水法)确定八卦阴阳然后进一步确定天干地支阴阳的方法。
由此产生八卦第二组数,即先天八卦九宫数(请看内层数):乾九、兑四、离三、震八、巽二、坎七、艮六、坤一。(内层数为先天八卦数,外层数为八卦序数)。这组数在玄空太易风水中使用。
中天八卦当代学者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提出多种中天八卦位图,还有争议。
刘林鹰发明太一甲子数和八卦纳支论,说中天八卦的主要依据也在《周易·说卦传》:
“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
艮以止之,兑以悦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帝出乎震……”。
后天八卦周朝的圣君周文王所绘。
后天八卦的主要依据在《周易·说卦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后天八卦谈后天事象。以乾为父,坤为母,震为长男,巽为长女,坎为中男,离为中女,艮为少男,兑为少女。
后天八卦配洛书数:乾六、兑七、离九、震三、巽四、坎一、艮八、坤二。歌诀:一数坎来二数坤,三震四巽是中分,五数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玄空风水的飞星断事,就是运用紫白九星加回来判断凶吉,而紫白九星,就是源于后天八卦配洛书图。我们把后天八卦转入洛书图中,这个图又叫洛书九宫图。玄空飞星盘就是根据洛书九宫图推演而出。
古人标记方位与现代人刚好相反。现代人标记方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古人则是下北上南,右西左东。从洛书九宫图我们可以看出数、卦、方位一一对应关系:
一代表坎卦,位居正北方;
二代表坤卦,位居西南方;
三代表震卦,位居东方;
四代表巽卦,位居东南方;
五代表中宫;
六代表乾卦,位居西北方;
七代表兑卦,位居西方;
八代表艮卦,位居东北方;
九代表离卦,位居南方。
后天八卦一式两种
一式指其方位图只有一种,两种指其九宫配数有两种,普通配数是洛书,坎一乾六,特殊配数是太乙神数式,乾一坎八。
特色系统
配九宫八卦配九宫。九宫即洛书所指的九个方位,一般将后天八卦按方位装入洛书,中间空开,即形成所谓的“九宫八卦”。后天八卦配洛书,其对应关系为“一宫坎(北),二宫坤(西南),三宫震(东),四宫巽(东南),五宫(中),六宫乾(西北),七宫兑(西),八宫艮(东北),九宫离(南)。”
第一副河图写成数字是
72
16
中间是5,5的外围是10,这图共有十个数:。
这图是两个圈,第一圈是,第二圈是,第一圈和第二
圈在相同的位置方向他们都相差5,比如中间的5和10,下面的1和6。
第二幅洛书成数字是:
4
9
2
3
5
7
8
1
6
这些数字都减去5,得:
-1
4
-3
-2
0
2
3
-4
1
中间是零,他两边的数相加都是0,这是正负阴阳的世界,有3必有-3。
内容展示所谓卦,其实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测量太阳位置,从而知季节、记录劳作规律的手段。
卦字的右边“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
通过长期测量,古代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
所谓八卦,应该是在地之八方测量结果的记录。
卦形歌诀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代数
先天八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后天八卦: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五为中宫,乾六、兑七、艮八、离九。
八卦方位
先天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
后天八卦:震东,兑西,离南,坎北,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
八卦所属
乾、兑(金);震、巽(木);坤、艮(土);离(火);坎(水)。
八卦生克
乾、兑(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离(火),离(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兑(金)。
乾、兑(金)克震、巽(木),震、巽(木)克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离(火),离(火)克乾、兑(金)。
八卦旺衰
乾、兑旺于秋,衰于冬;震、巽旺于春,衰于夏;
坤、艮旺于四季,衰于秋;离旺于夏,衰于四季;
坎旺于冬,衰于春.(四季是指每个季节的后一个月。)
对应五行
金-乾、兑 乾为天,兑为泽
木-震、巽 震为雷,巽为风
土-坤、艮 坤为地,艮为山
水-坎 坎为水(月亮)
火-离 离为火(太阳)[1]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八卦分割
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
太阳少阴少阳太阴四象
阳阴两仪
八卦分阴阳
乾、坎、艮、震、四卦,属阳卦,其中∶艮为少男坎为中男震为长男(震、坎、艮中阴多阳少,表示阴从阳,故为阳卦)
坤、兑、离、巽、四卦,属阴卦其中:兑为少女离为中女巽为长女
(兑、离、巽阳多阴少,表示阳从阴,故为阴卦)
后天八卦九宫排列:
乾六、坎一、艮八;
兑七、宫五、震三;
坤二、离九、巽四。
以上后天八卦九宫排列数,横竖相加、对角相加之和,均等于15。
八卦图解
八卦图最早出自伏羲所创的先天八卦(大概起始于七千多年前)其用阴爻和阳爻的组合来阐述天地中八种最原始的物质。后世道教将伏羲供奉为神。后天八卦出自周文王,其后天八卦只是和伏羲的先天八卦位置不同。其含义不变。直至孔子创立儒家,将周文王的易经收录为儒家经典(也就是儒家教科书)。汉朝时道家更由易经中的阴阳、八卦、五行等创出了无数的术数。--《周易》中用的八种基本图形,亦称八卦,用“一”和“--”符号组成。名称是:
乾(qián)乾为天卦像:上乾下乾纯阳卦;
乾卦阳刚,刚健,自强不息。乾六爻皆盈滴,故肥园,圆满、亭通,成功、重大。但刚多易折,含欠安之像。人物表示为上级、领导、当官的,执法者,有钱而富贵者,司机。
坤(kūn)坤为地卦像:上坤下坤纯阴卦;
坤卦阴柔,地道贤生;厚载万物,运行不息而前进无疆,有顺畅之像。坤六爻皆虚,断有破裂之像,明暗、陷害、静止,测出行不走,行人不归。人物表示小人(由天大地小而取)。
震(zhèn)震为雷卦像:上震下震八纯卦;
震卦重雷交叠,相与往来,震而动起出。震动,震惊鸣叫,惊惕,再三思考,好动。建功立业,声名大振。森林,树林。八纯卦,吉顺而有波折,肝旺易怒,惊恐,肝病,抽筋,伤脾胃。
巽(xùn)巽为风卦像:上巽下巽八纯卦;
巽卦“柔而又柔,前风往而后风复兴,相随不息,柔和如春风,随风而顺。”巽顺,顺从,进入而下伏。重巽申令,气功,双床双桌相并连,作生意可获三倍之利,头发稀少,草木丛生。活跃,坐不住,静不下来,测事比和吉。肝胆疾病,坐骨神经痛,股部疼痛,风湿中风,脾胃欠佳。
坎(kǎn)坎为水卦像:重坎八纯卦;
坎卦为二坎相重,阳陷阴中,险陷之意,险上加险,重重险难,天险,地险。险阳失道,渊深不测,水道弯曲,人生历程曲折坎坷。绝顶聪明,“心诚行有功”。比和卦,谋事顺畅可成,但内中有波折。肾,泌尿系统疾病,血病,妇科病,视力差,心脏病。
离(lí)离为火卦像:重离八纯卦;
离卦离明两重,光明绚丽,火性炎上,依附团结。离散,离开,分离。凡八纯卦互为依托帮助,但又具同性相斥之性。虽比和,但内有冲突,谋事可成,却有周折,目疾,心脏疾病,高血压,肺虚症。
艮(gèn)艮为山卦像:上艮下艮八纯卦;
艮卦山外有山,山相连。不动,静止,停止,克制,沉稳、稳定,止其所欲,重担。两桌、两床相连,上下铺位,床上、桌下。测外出,不能出行,行人不归。癌症,青春痘,痧菲子,肿瘤,疮块,脾胃病,肾病,结石症。
兑(duì)兑为泽卦像:上兑下兑八纯卦;
兑卦喜悦可见,快乐照临人,口若悬河,善言喜说,高兴,沼泽地,洞穴,废穴,败壁破宅,坑洼地,纵横沟渠。测事如意悦心。口疾,气管疾病,肺疾,麻脸,肝胆疾症,股疼,血光灾,作手术。
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乾、坤两卦则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太极和八卦组合成了太极八卦图,它又为以后的道教所利用。道家认为,太极八卦意为神通广大,镇慑邪恶。
中医解释①古代《易经》中用“—”(阳)和“--”(阴)两种基本符号组成的八种图形。即乾、坤、巽、震、坎、离、艮、兑。八卦各代表自然界一定的事物或方位,它们是:乾(天、西北)、坤(地、西南)、巽(风、东南)、震(雷、东)、坎(水、北)、离(火、南)、艮(山、东北)、兑(泽、西)。
②推拿穴位名。见《针灸大成》卷十。又称内八卦。即围绕掌心周围八个穴位的总称。“运八卦,除胸肚膨闷,呕逆气吼噫,饮食不进用之。
象征事物卦名
自然
特性
家人
肢体
动物
方位
季节
阴阳
五行
五脏乾
天
健
父
首
马
西北
秋冬间
阳
金
大肠兑
泽
悦
少女
口
羊
西
秋
阴
金
肺离
火
丽
中女
目
雉
南
夏
阴
火
心震
雷
动
长男
足
龙
东
春
阳
木
肝巽
风
入
长女
股
鸡
东南
春夏间
阴
木
胆坎
水
陷
中男
耳
猪
北
冬
阳
水
肾艮
山
止
少男
手
狗
东北
冬春间
阳
土
胃坤
地
顺
母
腹
牛
西南
夏秋间
阴
土
脾对八卦有一定了解了,下面我们来说脐
脐诊的理论依据
脐为任脉之要穴,名日“神阙”。脐居大腹中央,内通五脏,外达四旁,且前贯任脉,后应督经,脐又位处中州,根系于肾、命门,故为人身之重要枢纽。
脐位于腹正中央,为冲脉之所系,元气归藏之根,故有五脏六腑之本之说。脐又属任脉之神阙穴,神阙乃神气之穴,真气往来之门户,正如《厘正按摩要术》所说:“脐通五脏,真神往来之门户也,故日神阙”。又曰“是神气之穴,保生之根”。所谓神阙为神气守舍之处,故《诊病奇侅》曰:“夫脐之凹也,是神气之穴,为保生之根。环中幽静,轮廓平整,徐徐按之有力,其气应手,内有神气之守也;若软柔如纩,按之其气不应者,其守失常也;突出而凸,气势在外,其守不固,至于弱如泥者,其命必不运,何得永保天年乎”。
脐又为生气之源,因脐关乎于肾,连及命门,所谓前有神阙,后有肾、命,共为生气之所系。故《难经·六十六难》日:“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日源”。肾间动气指两肾之间所藏的生气,亦即元气。《诊病奇俊》说:“脐者,元气之所系,十二经之根本”,“脐下丹田,真气之所聚”。真气乃先天真一罴气,丹田又称下气海,位于脐下,人生元气源于命门、肾,藏于脐、丹田下气海之中,系之于脐,故张景岳说:“命门者,下丹田,精气出入之处”,“先天真一罴藏于此”,“一点真灵之气聚于脐下”。以上论述皆说明脐与源之于肾、命门,藏之于丹田下气海中的元气关系十分密切。
脐,任脉贯行于中,督脉气应于后,任、督又各为阴经之海及阳经之海,总统诸经,故神阙(脐)能通应阴阳、内连人体诸经百脉。脐又为冲脉循行之域,冲乃经脉之海,且任、督、冲一源而三歧,三脉经气相通,皆达于脐,可见脐与冲、任、督的关系甚为密切。
脐又与人体十二经络攸关。脐,地处人体中枢,为经络通行之枢要,许多经络皆贯脐或挟脐而行,如手太阴肺之经脉,“起于中焦”;足阳明胃经,“其直者,下挟脐”。其它,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足阙阴肝经、手阙阴心包经、阴跷、阴维脉等经络的循行,皆近脐。此外,奇经八脉纵横串于十二经之间,具有横溢蓄经的作用,可见脐内联于全身经脉,通过各种经气的循行,交通于五脏六腑,外达四旁,前主中州,后应肾、命门,实为人体气血相贯的一大枢纽。
以上说明脐与人体脏腑密切相关,若脏腑经络有病均可反映于脐,故通过脐诊可测知人体脏腑经络的盛衰状况和内脏的病理变化。
脐针的特点:一穴多治:
脐针疗法,仅取神阙,经这个穴位上下针可治许多疾病,无论是脏腑病还是疑难病,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可治近百种疾病,范围涉及临床各科。一穴多针:
传统针刺技术一般都是一针一穴,每个穴位都有一个主要功能。但脐针不同,仅神阙一穴,可根据临床需要一穴一针,也可以一穴多针。特别在多脏器疾病、多系统疾病、疑难病、危重病的病例中更多地使用一穴多针技术。一穴多效:
既然一穴可以多治,也就可以一穴多效。在治疗中只要思路正确,一穴既可多效,一针也可多效。比如,一个病人既有脑部疾病又有眼部疾病,再兼有口舌咽喉疾病,只用一针既可同时见效。这不仅给病人减少了治疗上的步骤,也减少了肉体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内外兼治:
传统针刺疗法对治疗神经系统功能性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疗效颇隹。相对而言,对脏腑疾病就要逊色一些。但脐针不但对功能性疾病、运动性疾病效果很好,对一些脏腑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对一些疑难重病也达到不错的治疗效果。操作简便、经济实惠:
脐针使用1寸毫针,现医药商店已有已灭菌的一次性毫针,避免了交叉感染,又携带方便。如遇紧急情况,随身又无毫针,也可用笔代针或以棍代针在脐部治疗,均可收到预期效果。但须提醒的是,凡用代用品,均不可刺破皮肤,只要在相应的部位进行点压病人感到疼痛就行了。脐针投入极少,回报较高,它不需其它高级的医疗设备,也不需辅助设施,仅一针一床足矣!
脐针的定位进针原则:脐针的操作技术,定位是关键,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治病的效果,其原则如下:1寻找压痛点:
一般约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病人可以在脐壁、脐谷、脐蕊处寻找到十分敏感的压痛点。越是急性病,压痛点越明显。只要用探针找到这个压痛点,往往一针即可见效。
2寻找皮下结节法:
许多慢性病人因长期患病,在脐部相应的体表投影区产生了一些皮下结节,与皮肤同色,质硬,活动度差,大小如同小米粒大小,按之有疼痛,但可忍受。如发现结节后,不必针刺,可让病人用手指按压,每日数次。经数周按压后结节会自然消失,疾病也就治愈了。3洛书全息进针法:
在临床上遇到运动系统疾病、急性病可按脐洛书全息律寻找压痛点。如左肩疼痛取脐左上相应的左肩部位,右腰扭伤取脐右下相应的右腰部位,然后进针。4脐八卦全息进针法:
在临床上遇到脏腑疾病、一般慢性病(未找到结节者)可按脐八卦全息律,在其脏腑对应的脐部位置进针,或根据疾病的性质,采用五行生克制化法进针。脐八卦全息律是脐针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方法。5脐针临床治疗原则:
治疗顺序:
脐针在临床治疗中,其顺序是先取症状、次取系统、再取疾病。其意思是,在治疗中脐针的定位进针首先对病人最感痛苦的症状,比如急性腰扭伤,应先予以止痛。许多疾病往往因症状解除了,疾病也随之消失。其次寻找疾病所属的系统,根据该系统在脐八卦全息律的对应关系,进行定位进针。比如,支气管炎伴咳嗽、咳痰,应属呼吸系统,我们取脐八卦全息的兑位(主呼吸系统),往往收到不错的疗效。有些疾病已非常明确,我们可根据该病的全息定位,直接予以治疗。比如肝炎或胆囊炎,可取其对应的震位或巽位进针。手法原则:
“进针必有方向,下针须含补泻”。因为脐针治疗并非传统针刺学的定点治疗(多直刺),而是定位治疗(以脐蕊为中心,呈放射性地向外斜刺或横刺),在脐针的进针中带有明显的方位性,而这个方位的选择应该是脐针疗法的灵魂。有了方位,也就有了补泻。根据病情,采用五行生克制化法“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然,临床上也采用手法补泻。脐针治疗的注意事项:1禁忌症:
小儿及妊娠妇女不宜脐针治疗。对大出血、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多脏器衰竭、脑卒中、急性传染病、癌症晚期、恶液质、低蛋白水肿、血友病等及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烧烫伤、骨折、挤压综合征,因直接有生命危险,不应考虑。2治疗时体位:
一般采用仰卧位。3进针方式:
以脐蕊为中心,作放射性向外斜横刺,一般深度为刺激强度:在一般治疗中不主张强刺激,因为脐部特别敏感,只要进针了就起到效果。但对于急性疼痛性疾病,可采用间断性强刺激。4留针时间:
进针后一般留针10~20分钟。急性病留针时间短,慢性病留针时间长,疼痛性疾病一般痛止即拔,不作留针。5一般注意事项:
饭后一小时后进行治疗。脐部术前常规皮肤消毒,特别对脐孔较深、污垢较多的患者,可用松节油去除污垢,然后再常规消毒。冬季注意保暖。6副作用:
只要操作得当,一般没有副作用。从针刺理论上讲,病人可能出现晕针、滞针,但我至今未遇到一例。如采用强刺激可引起头晕、腹痛、恶心,严重者可能会有呕吐。齐氏脐诊法简介:脐部粗看似乎每人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几乎很少有人相同。脐眼的大小、脐孔的深浅、脐蕊的高低、脐壁有无倾斜都不尽相同,观脐诊病就是看脐部的这些变化来诊断疾病。正常人的脐孔直径约0.8-1.5厘米,如果直径超过2.0厘米,我们称为大脐眼。直径小于0.5厘米我们称为小脐眼。脐眼的大小一般来讲取决于胎儿时期与母体相连接的脐带的粗细,脐带越粗,一般脐眼越大,子体先天足,个体强壮。反之脐眼越小,先天禀赋不足,个体胤弱。俗话说“脐大容杏,不富也贵”,说明了脐大的人身体健康容易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所以来讲看病人的脐眼大小可基本判定他的先天禀赋及身体素质如何。脐孔的深浅取决于皮下脂肪的多少,皮下脂肪越厚,则脐孔越深,这说明其营养状态好。皮下脂肪越薄,脐孔越浅,营养较少。如脐孔过深提示营养过剩,则应考虑脂肪肝、老板综合症、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黏度、冠心病、糖尿病、痛风等。1形状: 圆形:
脐圆而下半部丰厚朝上,提示血压正常,内脏健康,肾功能强,精力充沛,为男性最佳脐形。 椭圆:
脐形椭圆为女性最佳,提示身体健康,卵巢功能良好。凸形:
脐外凸较少者多见婴幼儿,或见极少运动内脏张力减弱,内脏器官下垂。脐外凸较多者多见有严重水肿,卵巢囊肿。也是喘胀的险候,预兆肺、肾之气将绝。另外脐外凸应与脐疝鉴别。 凹形:
脐陷于大腹是脾肾大虚之凶兆,多见于久泄、元气将脱,或见于暴吐之后。脐突然下陷为正虚邪闭的凶兆,多见于小儿瘟疫染身、毒邪内逼之证,病情险恶,预后不佳。浅小形:
此形人不论男女身体较弱,内分泌功能不正常,经常感到全身乏力,此为先天不足,后天气虚。此外提示精神神经系统脆弱,受刺激易诱发精神障碍。这类人易激动,有歇斯底里倾向。闭合形:
脐眼与脐孔密闭,形成一个闭合性腔隙,多见于中老年妇女。原因是皮下脂肪松弛,提示卵巢功能减弱。2移位:脐位上移:
脐向上延长成三角形为气滞、气逆的反应,临床上为肺、胃之气上逆,或肝气升发太过,或肝气郁滞之象。或提示胃、胆囊、胰腺有病。或腹内有较大的肿瘤,因瘤体的位置牵拉引起脐位上移。 脐位下移:
多为肾虚、中气不足、内脏下垂、子宫脱出及脱肛。 脐位右移:
多为气虚,可见于高血压、左侧肢体瘫痪。并提示易患肝炎、十二指肠溃疡。 脐位左移:
多为血虚,见于各种贫血、寄生虫病人及右侧肢体瘫痪。也提示肠胃不佳、肠粘连、便秘。
3色泽:
脐部色泽的改变可提示机体内脏的病理变化,色泽又分全脐色和局部色两种,全脐色较易判定,而局部色则需根据脐八卦全息来判定相因的内脏器官的功能状态。 白:
提示机能低下。全脐色白多反映肺气虚、心阳不足、血虚,常与脐凹陷、少腹凉并存。局部色白则反映相应脏器的机能低下。 赤:
提示热毒内蕴。全脐色赤多反映心火重,或心火下移小肠,热积腹中,毒溢于脐。可见口渴、便秘、心烦等症状。局部色赤为相应脏器的急性炎症。 黑:
预示病症凶险。全脐色黑为暴病将卒的恶兆和久病生机将绝之征,常与呼吸急促、神识昏迷等危象并存。脐周出现对称性黑色素沉着,并有角质增生应注意消化系统肿瘤,尤其是胃癌。 黄:
提示湿热之邪内蕴或过食肥甘所致。临床可见痞满纳呆、大便不爽,可有高血脂、高血黏度、高血压等征状。 青:
内有寒积、水饮或风寒内伏。如局部色青则提示相应的脏腑功能欠佳,或见痛证。 紫:
为内有瘀积之色,也可见腹内或盆腔内肿瘤,常伴有脐部瘀斑。4附属物:体毛:
脐周有毛并与会阴相连提示精力旺盛,性欲强。如突生体毛并累及颜面和全身则应注意体内癌症。血管:
脐周静脉曲张提示肝硬化门脉高压,常合有脐周色泽暗黑。角化:
脐周皮肤局部点状角化提示相应脏器有结石存在的可能。分泌物:
脐孔有油性分泌物提示过食油腻。脐孔虽小,却能窥探全身的健康与否。在脐诊中应该注意光线的变化,必要时还须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另外,腹部暴露要有一定的范围,最好上达肋缘,下抵髂前上棘,以便观察。望脐断病是一种技术,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逐渐提高。
朱氏脐诊:朱氏脐诊是以手掌鱼际按切病人的脐部,一如切脉之举,按、推、寻,作轻、重、浅、深之按切,以体会脐动脉之动势。
两种脐诊法: 脐全息是脐针疗法的三大理论基石之一,她不仅可以用于临床治疗,也可用于诊断疾病,笔者称其为脐诊法。这个脐诊不同于近代名医朱莘农先生的脐诊。而齐氏脐诊则以观察病人脐部的皮肤色泽、脐孔大小、脐部外形、脐蕊皱折等来判断病人的先天禀赋、疾病发生、转归与预后等。简言之,朱氏脐诊重在切按,为中医四诊中的切诊,而齐氏脐诊重在观看,属中医四诊的望诊,临床中应该四诊合参为佳。
时间医学/六经辩证与脐针疗法1.时间医学:时间医学是研究不同时间与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预防等之间的关系,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分支。医学研究证明,人体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节律变化,称为人体生物钟节律。内分泌激素测定方法的进展则是医学科学对生物钟节律研究而新兴的边缘学,即时间生物学。而时间生物学引入现代医学后,逐步发展和丰富了时间医学的内容,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生物钟:研究发现人的体力、智力、情绪具有周期性的节律变化,而生物体内控制这种生物节律的机制则是生物钟。每个人从出生之日起身体状况就以二十三天为周期进行循环变化。其中每周期的前11天为健康最佳期,后半期为健康衰退期。重要的是每个周期的第12天和第13天,身体处于变化的临界状态,此时各系统组织、器官很不协调,疾病发生率上升,尤以第12天为著。生物钟的规律给我们提示了预防和养生的理论根据。月经周期:人体最明显的节律变化莫过于成年女性的月经周期的变化,它是呈月节律变化,有人认为这与地月的引力有关。“月经来潮”有以下几个涵义:其一是每一个经潮的时间,以及经潮与经潮之间的时间间隔都相对固定。其二是这个间隔的时间为一个月左右。月亮每月圆满一次,而月事每月一潮,与大自然中潮汐类同,月满而潮。月相的变化与女性的月经周期及潮汐的涨落息息相关,这是真正的“天人相应”的具体表现。根据女性月经来潮与月相变化的关系,应该进一步确定是圆满潮还是月晦潮,是上弦潮还是下弦潮。有人专门探讨月经来潮的时间与不孕症的关系,结果发现,凡在月满或接近月满这段时间来月经的,不孕症的发生率很低。而不在月满的时间来潮,离月满时间越远,甚至在月晦来潮的女性,不孕症发生率就会很高,并且其他妇科病的发生率也远远高于月满而潮的人[1]。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月经来潮是由于子宫内膜的脱落,而子宫内膜脱落又由女性激素的分泌水平决定,其分泌呈一个周期性,而这个周期正好与月周期相当。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女性激素分泌有一个月周期的变化,那么,男性的激素分泌有没有一个类似的周期变化呢?这个周期变化是否与日的周期相当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男的其实也一样的有,很多年前看到有文章专门论述这个问题)时间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人体健康是受到生物钟支配的。人体的血压、脉搏、体温、内分泌、血糖、血红蛋白、肝脏的合成代谢,红细胞的分裂速度,各种酶的活度,血液粘稠度等动力性变化,乃至记忆、情绪均呈不一样的节律变化。而人类的疾病更是与生物钟密切相关。例如肺结核、风湿等慢性疾病,往往上午体温正常,下午低烧,医学上称之为“午后潮热”,就像潮汐涨落那样富有节律。
炎往往夜间咳嗽频繁,心源性哮喘也多在午夜发作,医学上称其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现代医学研究中大量地应用了时间医学知识到临床。如人体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早晨8点其分泌量达到高峰,中午较少,晚上最少。用这个规律可指导临床用药。在治疗严重的支气管哮喘和风湿热,常需服肾上腺皮质激素。根据生物钟原则,服用这类药物要符合皮质激素的正常节律,即和生理分泌同步,如按一日三次的平均分配法服用,早晨的量就会不够,中午和晚上的量就会太多,毒副作用就会增大。如将一日量的皮质激素在早晨一次性服下,药量甚至可以减少一些,疗效又好,毒副作用又少,又节省了部份药物,何乐而不为呢!又如可根据人体骨髓造血功能的昼夜节律,服用生血药物,因势利导促进更多的骨髓细胞进入增殖周期,加快细胞生成,提高治疗血液病的疗效。根据每月满月前后溃疡病出血的发生规律,在高发时间给予H2受体拮抗剂来预防出血。根据急性心肌梗阻塞(AMI)发病率高的时辰,提前给药进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在夜半子时有明显集中趋势,在临床上给予特别的